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积极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
增强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国是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必须把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加强应急管理和能力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摆到重要位置。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指引。
深刻理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重。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自然灾害防范应对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笔者认为,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是守住新发展格局安全底线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要进一步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切实把防灾减灾救灾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清醒认识当前各类灾害形势的复杂严峻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近年来,我国气候异常多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多种灾害并发。比如,去年4月底到5月,江苏、湖北、甘肃等多地发生过去少有的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去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汛期南北洪涝灾害可能连发重发。面对严峻复杂的防灾减灾形势,我们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作为最现实的“国之大者”,强化责任担当,把各类灾害估计得更严峻一些、措施部署得更周密一些、底线兜得更牢一些,以万全之策应对万一可能。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清醒认识防灾减灾救灾短板弱项。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严峻复杂的灾害形势,一些短板弱项仍比较突出。比如,北方河流多年没来大的洪水,部分河道行洪能力减弱;去年郑州等地暴雨灾害就暴露出城市防洪排涝等存在重大缺陷;不少城市老旧小区和城乡接合部抗震设防能力仍然较弱,农村不设防、城市高风险的状况尚未彻底改变。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层建筑、高铁、生命线工程等不断增加,地下空间快速增长,自然灾害引起的次生衍生灾害损失越来越大。对此,我们要认真总结防灾减灾救灾的有益经验,研究针对性举措,加快推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基础。
肯定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理念与实践创新同步发展,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突出理念引领,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深入人心。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进一步部署落实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举措。各地坚持强化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加强精准研判、精准预警、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做到果断转移和统筹应对。“宁可十防九空,不能失防万一”“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重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突出深化改革,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2016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8年,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过程中,决定组建应急管理部,从体制上实现了综合减灾,从机制上推进了灾害风险管理,强化了自然灾害“统”与“分”、“防”与“救”的结合,全面增强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多年来,我们党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应急管理部门充分发挥统筹作用和综合优势,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等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相关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形成了统筹管理、统分结合的新机制,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普遍建立重大风险研判、灾情会商、信息共享、协同处置等多方联动机制,增强了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防灾减灾救灾合力。
突出顶层设计,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我们要注重发挥法律法规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自然灾害防治立法。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气象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在加快修订,《“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和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防治、防沙治沙等专项规划陆续出台。截至目前,应急避难场所、风险监测预警、救灾物资、救援装备等200多项标准已颁布实施。
突出夯实基础,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成效逐步显现。目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铺开,基本完成6大类22种灾害、6大类27种承灾体,以及历史灾害、减灾能力、重点隐患等的全国普查数据采集任务,以及试点市、县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国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初步建立,重点地区气象观测站网和水文监测站点优化升级,新安装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2.5万余套,初步形成空天地一体化、广域覆盖的综合监测感知网络,临近时效(0-3小时)强降水预报准确率提升50%以上,主要江河关键期洪水预报精准度超过90%,地震预警网在重点地区推广覆盖。新型应急指挥通信、特种交通应急保障、智能无人应急救援、监测预警和灾害信息获取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重点领域设防水平和抵御灾害能力。
突出综合减灾,有效应对处置重特大自然灾害。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高效开展抢险救援救灾,成功战胜了一系列重特大灾害。应急管理部门坚持把转移避险作为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精准快速高效开展抢险救援,会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及相关专业救援力量,有效应对了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山体滑坡堰塞湖、贵州水城特大山体滑坡、2020年严重汛情和2021年严重秋汛、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一夜双震”,以及多个强台风、多场森林火灾等重特大灾害。切实落实受灾群众生活保障措施,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中央救灾资金快速核拨和救灾物资快速调拨机制,基本实现应急物资全程监管、溯源和“一物一码”精细化管理,受灾群众“五有”得到全方位保障,灾区恢复重建科学有序开展。
据统计,2019年至2021年,全国因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较2016年至2018年分别下降28.7%、49.6%、23.4%。这些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殊为不易,笔者认为,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
加快推进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坚持一手抓当前,一手谋长远,推进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我们要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要求,推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日常防范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责任体系。督促和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加强资源统筹和工作协同,健全统一指挥、上下顺畅、运转高效的防灾减灾救灾协同工作体系。加快自然灾害防治立法,加快推动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防洪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重大灾害调查评估制度,推动把履行防灾减灾救灾职责情况纳入党委政治巡视和干部考核内容,完善追责问责机制。
全力做好大灾大险应对准备。我们要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做好应对“百年一遇”灾害的准备。强化风险监测预报预警,在灾害各个时段加强监测预警和会商研判,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特定时间及时精准发布预警信息,推动强化预警与响应行动衔接。强化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加快摸清地震、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风险底数,组织开展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等抗震隐患排查整治。针对断路、断网、断电、断通信等极端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预案衔接和实战化演习演练。推动重点地区做好救援力量编成、联防联控方案,有针对性预置救援队伍力量,做好峰值需求应急物资装备储备。
高质量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今年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收官之年,各地、各有关方面要坚持质量第一,按时保质完成普查任务。加快普查数据质检、汇交建库工作,推动建立分级、分类的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各地要统筹推进单灾种和综合风险评估区划工作,形成高质量的全国灾害风险评估与灾害防治区划核心成果;围绕尽早发挥普查效益,充分利用已有数据成果,积极为防灾减灾救灾、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实施提供有效支撑。同时及时总结普查工作经验,适时开展先进典型评选表彰,谋划建立常态化普查工作机制。
持续巩固提升自然灾害抗御能力。我们要继续深化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对照“三年时间明显见效”目标,尚未完成预定任务的重点工程,推动锚定目标抓紧建设实施,同时在“十四五”时期跟进部署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工程。目前《“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已经印发,《“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也已基本编制完成。要加强规划项目的落实落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形势和灾害发生特点,组织实施一批急需的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和技术装备研发等科技项目,夯实自然灾害抗御能力基础。
加强科技支撑和基层基础建设。我们要组织实施“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推动建设灾害事故预防处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一批高水平的观测站网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进一步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有机融合,引导规范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灾害抢险救援行动,推动企事业单位落实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今年的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已经做出部署,重点是推动各地各部门结合这一主题,精心策划,组织开展好各项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自救互救助技能。(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 郑国光)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2022年5月12日三版 原标题《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