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大力提高我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提案》(第20190938号)收悉。经综合省委宣传部、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强统筹协调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2018年11月2日,李希书记专门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意见,全面提高我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会议指出,要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9项重点工程的具体行动计划,一项一项抓好落实,进一步理顺自然灾害防治体制机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会议要求由我厅牵头,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我厅高度重视9项重点工程行动计划的文件起草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分工方案。厅主要领导亲自召开了起草工作专题协调会,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并由分管厅领导带队分头赴省有关单位进行座谈协商,面对面征求各单位意见建议,还赴应急管理部沟通汇报并得到充分肯定。我厅向省有关部门和各地市政府前后征求了三轮意见,经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提升广东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9项重点工程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送审稿,目前已提交省政府审定。
我厅牵头起草的《提升广东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9项重点工程行动计划(2019-2021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省委常委会会议决定的贯彻性文件,是提升我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推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的部署性文件,主要目的是通过开展自然灾害防治9项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完善机制、补齐短板,力争3年时间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健全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二、加强制度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我厅正在推动建立广东省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参照国家做法,建立广东省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共同担任召集人牵头建立,由省科技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教育厅、卫生健康委、水利厅、农业农村厅、林业局,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省消防救援总队、省通信管理局、省气象局、省地震局、广东海事局共19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我厅。我厅已草拟了联席会议制度并发函给各单位征求意见,下一步将报请省政府审定后印发实施。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协调解决提升自然灾害防治9项重点工程项目论证和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地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
三、强化风险治理
一是牵头建立了安全风险管控制度。经省政府同意,我厅于2019年1月23日向各地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印发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试行)》(粤应急规〔2019〕1号),4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试行)》宣贯实施有关工作正在稳步开展,促进全省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确保风险管控措施尽快落地生效。
二是建立了风险形势研判会商机制。我厅每季度组织省有关部门召开一次全省灾害风险形势综合会商研判会,总结前一季度全省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工作情况,会同有关单位和相关应急管理专家集体会商,分析研判下一季度全省灾害风险形势,提出综合防范建议,及时将会商结果通报相关地方和部门,督促各方落实防范措施。我厅认真梳理全省自然灾害风险,并制定了责任分工表,将风险管控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
三是初步建立了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一张图”。我厅整合了原民政、国土、水利、卫生、安监、气象、地震等单位数据,基本形成了防灾减灾“一张图”;初步建立了全省安全生产风险数据库和隐患分布“一张图",汇聚了全省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领域共有的14633个风险点数据;建立了全省城市风险点危险源数据库,绘制了全省城市风险点危险源电子分布图,基本实现了城市安全风险“一张图”,全省已对3.9万多处风险点危险源进行辨识、评级和管控。建设火险因子监测站、采集站162个,建设森林防火超短波通讯基站86个,森林防火无线数字通信体系、森林火险监测体系初具规模。
四是加快推进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工作。根据国家工作部署,我厅通过建立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加快推进以县为单位开展全省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重点隐患排查,摸清全省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形成全省自然灾害风险与抗灾能力数据库,建立全省综合风险与抗灾能力调查评估系统。
四、加强科普宣传
一是认真开展自然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我厅充分发挥各级减灾委员会综合协调作用,利用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的部门职能优势,深入开展与其业务相关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全社会树立“减轻灾害风险就是发展、减少灾害损失也是增长”的理念,努力营造防灾减灾良好文化氛围。我厅组织了“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开发了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教材、动漫、游戏、影视剧等宣传教育产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我厅还与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媒体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设立广东应急广播电台,建立应急管理融媒体宣传矩阵;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加强双方战略合作,联合举办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班。
二是加快推进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社区层面减灾资源和力量统筹,深入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创”示范社区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对城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投入,提高社区和家庭自救互救能力。新建改造城乡综合性示范应急避难(护)场所,满足灾害应急救援和较长时间避难(护)的需求,综合提升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我厅在全省推广珠海市香洲区翠香街道钰海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经验,积极推进我省“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把基层群众发动起来,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夯实防灾减灾基层基础。与省教育厅强化协同联动,加强校园应急管理宣传。2019年我厅计划在全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0家,并力争至2020年全省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社区(村)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五、完善预警体系
一是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我厅成立后,迅速开展监测预警信息化资源的接入和整合工作,将相关单位已建设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指挥系统整合接入,快速形成有效的信息支撑保障能力,为灾害事故预防、预警、处置提供信息技术支撑。目前,已接入气象、水利、林业、地质灾害、消防、道路交通等重点部门、领域的系统。
二是加快推动广东省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该应用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技术,通过汇聚、关联、融合各类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和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通过利用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和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提供的基础应用支撑、数据支撑、模型算法等支撑能力,对海量、多源、多灾种的风险监测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分析,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业务。在分析历年台风影响的基础上,对可能登陆广东沿海的台风进行情景构建,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依托全省地理数字信息,充分利用全省已有视频监控点、山洪灾害防治遥测站点、临河危险区域水位报警设备、全省水库图像监测等感知系统和视频资源,研究防御台风决策辅助支持系统、建设覆盖全省自然灾害防减救综合决策“一张图”、指挥协同“一体化”和应急联动“一键通”,确保平时和战时的工作开展协调、有序、有效和有力,总体提升我省自然灾害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数字化水平,有效支撑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全流程。
六、强化自然灾害防御基础
在我厅牵头编制的《提升广东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9项重点工程行动计划(2019-2021年)》(呈省政府送审稿)中,对我省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做出了详细部署,9项重点工程共细分为53项具体任务,每项任务都已经明确了具体项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分年度工作计划、资金来源、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具体如下:
第1项工程是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由省应急管理厅牵头,包括7项具体任务;
第2项工程是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由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包括5项具体任务;
第3项工程是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海堤,提升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能力,由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包括4项具体任务;
第4项工程是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高抗震防灾能力,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有3项具体任务;
第5项工程是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由省水利厅牵头,包括7项具体任务;
第6项工程是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落实好“十三五”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任务,由省自然资源厅牵头,有1项具体任务;
第7项工程是实施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建设若干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由省应急管理厅牵头,包括6项具体任务;
第8项工程是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由省应急管理厅牵头,包括10项具体任务;
第9项工程是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提高我国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由省应急管理厅牵头,包括10项具体任务。
下一步,我厅将按照职责分工,加快推动各项牵头工程的实施,尽快编制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尽快启动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督促省有关部门,共同推动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我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实现我省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
2019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