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文件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201185号提案答复的函

信息来源:广东省应急管理厅
时间:2020-11-09
作者:
字体:

粤应急函〔2020〕398号

庄旭东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的提案》(第20201185号)收悉。经综合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中国银保监会广东监管局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委员们提出的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的提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非常赞同。

  一、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1.科学编制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行动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有关工作部署,全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省应急管理厅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统筹组织省有关部门编制《广东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2019年11月1日,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行动方案》,着力推进九项重点工程建设,同时细化为53项具体任务(其中省应急管理厅、自然资源厅各牵头9项,省水利厅牵头10项,省消防总队牵头5项,省地震局牵头4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林业局、气象局各牵头3项,广东海事局牵头2项,省科技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及省通信管理局各牵头1项),明确农村地区在灾害风险评估与重点隐患排查、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涝区排涝、公路桥梁加固、避险自救能力等各项工作任务内容、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

  2.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责任落实。为切实推动自然灾害防治各项工程落地生根,我省建立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应急管理厅作为第一召集人,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作为召集人,已召开3次会议,加强统筹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按照任务分工抓好责任落实,协调解决九项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地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的实施,切实提升农村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二)着力提升乡村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1.强化自然灾害应急决策支撑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我省“数字政府”改革优势,高标准建设省应急指挥中心,纵向上,完成21个地市、146个区县、1675个镇街的值班值守系统部署,构建了全省多级联动的指挥调度体系。纵向贯通“部-省-市-县-镇”应急管理部门的视频会商网络;横向上,实现了与公安、交通、气象、消防、地震、交通等十余个省应急成员单位,以及广铁集团、机场集团、南方电网等多个省重点企业进行视频会商。统一整合接入36个单位43个相关业务系统,通过政务大数据中心统筹,接入水利水文、气象雨情、道路交通、地质隐患、企业信息、景区学校医院人口公共基础信息等213类近1.2亿条数据,形成延伸到乡镇一级的监测预警“一张图”、指挥协同“一体化”、应急联动“一键通”,开发了广东省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统筹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有力提升农村地区应急指挥和灾害防御的科学化水平。

  2.提高乡村监测预报精准水平。加快推进乡村自动气象站建设,在没有水文雨量站的村布设气象自动站,加强村级气象观测设施建设与数据共享。不断健全精细到乡镇的无缝隙预报预警体系,建立覆盖农业农村的全省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预测业务。开展80个县山洪灾害防治和23个县农村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建设了水雨情监测站点1208个,简易雨量站10252个,简易水位站5347个,图像三要素监测站1715个,图像两要素监测站1122个,建成小型水库动态监测站3686个。制定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全覆盖工作方案,计划今年年底实施对我省农村地区308处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全覆盖。逐年开展80个县山洪灾害防治和23个县农村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建成了覆盖广大农村的水雨情监测网络,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3.建立精细化指导工作机制。在强降雨防范过程中,强化精细预报、短临预警和夜间提醒,创新开展靶向发布预警。应急管理、气象、水文等部门集中力量对短时临近强降雨预报预警难点进行重点攻关,不间断向基层滚动发布分县(区)精细化预报,提前对降雨时段、最大雨强、累积雨量等作出预判;发布《短时临近强降雨天气预告》,及时将未来1小时雨量超过50毫米的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到受强降雨影响乡镇、村,有针对性地指导镇村做好临灾防御工作。

  4.建立完善灾害天气防范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三个联系”责任对接机制(县领导联系镇、镇领导联系村、村干部联系户),特殊群体转移“四个一”工作机制(“每户一对接”转移责任、“每村(居)一台账”转移清单、“每镇(街)一张网”转移体系、“每灾一行动”转移启动机制),进一步强化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有效打通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责任落实更加到位,指挥调度更加高效,灾害应对更加及时。

  5.加强乡村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开展针对镇、村的短临与短期精细预告预警,建立短时临近分镇精细化预告机制,逐时将未来1小时雨量超过50毫米的预警信息(预报到镇)靶向发布到受强降雨影响的乡镇村。建设了12121电话、海洋广播电台、应急气象频道等10种公众发布渠道,整合共享省市县各级电视、广播、手机、移动电视、电子信息屏、微博、微信等12种发布资源,实现适应不同人群、多手段、多样化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互联网渠道实现秒级发布。建成了1551个服务站、4930个电子显示屏和8360个预警大喇叭,并通过设立标准共享外部门建设的大喇叭和显示屏,建设了3万余人的信息员队伍,实现19517个行政村至少有一种技术手段可以获得预警信息。

  6.不断增强灾害救助水平。省政府出台《广东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进一步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建立全省灾害信息员队伍数据库,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共29487名灾害信息员信息录入并实行动态管理。2016年以来累计启动省级救灾预警响应22次、Ⅳ级救灾应急响应10次、Ⅲ级救灾应急响应4次、Ⅱ级救灾应急响应2次,累计下拨中央和省级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8.8亿元,向灾区紧急调拨帐篷、折叠床、衣被等折款5407万元救灾物资,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地方住、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三)推进农村防灾减灾能力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1.强力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示范社区创建工作。2019年我省开展创建工作的社区共有186个,其中农村社区116个,占62.4%;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8个,其中农村社区61个,占56.5%。2020年,全省共有769个社区(行政村)开展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2.创新开展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针对基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短板,全面开展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图、有明白卡、有应急通讯、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建设,确保日常有宣传、风险广知晓、灾前有预警、灾中可避险、受灾得救助。印发《关于全面开展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的通知》,编制“十个有”建设模板,深入推进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标准化建设。省应急管理厅安排专项资金524万元,分区域选择5个行政村(社区)打造“十个有”建设样板村;建设行政村(社区)应急值班值守系统,打通省、市、县、镇、村五级指挥调度“一键通”。

  3.开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点建设。结合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岭南特色果园,如荔枝、龙眼等)、大型种植基地(万亩以上水稻连片区,如雷州市东西洋、江门台山市、汕尾市海丰县)等项目开展示范性服务建设,发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示范项目,研发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关键技术,切实增强我省防范化解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四)不断推进乡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全覆盖

  1.推进防灾减灾宣传“五进”活动。省减灾办、省应急管理厅每年均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声势浩大全面覆盖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系列活动,广泛发动基层力量和社会力量,推动“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的防灾减灾知识“五进”活动,广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提升基层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020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期间,鉴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主要以线上活动为主。举办线上有奖答题活动,参与人次达42.7万;录制防灾减灾一堂课,全省近600万中小学生、77.9万幼儿在参加学习;制作主题教育片和主题海报,在广东电视台和各地城市广场、道路、商场、社区电子屏播放;制作防灾减灾知识小视频,在CCTV新闻频道、南方+、凤凰网、省应急管理厅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应急管理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传播;举办消防专家线上访谈,新华社、央视新闻、百度、今日头条等客户端同步直播,推文点击量为7万,在线直播收看终端为27.8万个。

  2.提升乡村气象科普水平。在全省推广学习遂溪模式,以县一级气象局为防灾减灾科普阵地,建立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的县一级科普宣传队伍,定期前往各村镇开展科普宣传。组织省内优秀的气象科普基地,组成科普进乡村工作队,巡回开展气象科普开学第一讲气象科普专题活动,将气象防灾减灾自救知识以及新科技、新思维带到乡村。

  3.抓实乡村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将学生防范自然灾害等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列入教师工作职责,融入有关教育教材,不断增强中小学生防灾减灾意识。结合农村地区多发、易发灾害情况和学校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演练计划和保障措施,强化紧急疏散、逃生自救等应急演练,切实提升师生自救互救能力和应急避险技能。今年9月,指导开展2020广东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公益宣讲“开学第一课”,省应急管理厅将“台风防御知识”带入课堂,有效地提高了中小学生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相关视频和文字资料在“学习强国”“粤省事”、广东省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效果。

  (五)不断增强灾害应急保障能力。近年来,我省积极运用商业保险机制构建农村自然灾害风险保障网,有效转移化解“三农”风险,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农村稳定和粮食安全,取得积极成效。一是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印发《关于大力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任务目标,提出17项改革政策措施,切实提升农业生产和农村地区保险保障水平。二是“三农”保险体系服务初步形成。已开办超过30个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基本覆盖省内主要种养品种和主要的自然灾害风险。三是风险保障水平持续提升。2018年风险保障总额占广东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首次超过10%。四是支农惠农政策成效凸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保险公司积极采取线上化承保理赔方式,一键报案和自主查勘,简化承保理赔流程,延长保单期限等系列措施,支持农村稳定和农业稳产保供。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全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项重点工程实施。加强督促协调各牵头部门压实各参与部门工作责任,有效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修复”“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搬迁”“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等工程一些急用先行项目任务建设,带动地方特别是乡村地区结合实际立项实施一批本级工程项目,督促各地加强对县(市、区)自然灾害防治九项工程建设的指导和支持,着力解决乡镇一级自然灾害防治存在的短板和突出问题。

  (二)强化乡村地区监测预警服务。针对山区、贫困地区、极端天气频发的农业区,补充、加密建设气象观测站,以点带面,进一步完善我省山区、贫困地区、极端天气频发盲区气象监测网络覆盖面。以精细化数值预报为核心,建设高分辨率的实时监测、短临预报、中短期预报业务产品体系,为乡村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提供有力支撑。继续加强推进建设与三大运营商对接的大数据精准分区预警短信系统,实现全省范围内按需向指定区域、指定类别公众发布全网(含本省和外省漫游用户)靶向短信,实现受众范围、人群的准确化,提升预警短信发布效率。

  (三)加强乡镇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基层防灾体系,进一步落实独居老人、伤残人士、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工作机制,落细101万名应急(三防)责任人到基层村镇的每一个网格;推进全省灾害信息员队伍发展,着力打造省、市、县、镇、村五级灾害信息员队伍,确保今年年底全省每个城乡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四)持续推进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全省721个乡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推动深圳市盐田区、珠海市金湾区、江门市江海区、肇庆市端州区、清远市阳山县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工作。选择5个行政村打造防灾减灾救灾“十个有”建设样板村,不断完善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机制。选择210个多灾易灾行政村(社区)开展应急值守建设;在韶关乐昌市长来镇开展“十个有”大喇叭建设,提高全省镇村“十个有”建设水平。

  (五)继续深入开展乡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加强与宣传、教育、科技、民政、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和组织的协调联动,不断健全完善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渠道为乡村防灾减灾提供支撑,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到基层干部培训内容,强化气象防灾科普宣传,扩大气象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镇村干部、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减灾能力。

  (六)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灾害防范救助体系。继续强化落实农业防灾减灾政策性保险工作,开展基于天气指数的政策性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实现相应灾害损失的确定性赔付,加快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落地应用,提升灾后恢复效率。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

 2020年10月28日

分享: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