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地震?
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3、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二、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弱震: 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三、地震的活动性有什么特点?
地震活动性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地震发生的强度、频度、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分布规律和特征。
全球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规则的,表现出地震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世界地震活动存在三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二是欧亚地震带,三是在各大洋中绵延数万千米的海岭地震带,与海区大破裂带相依附。
地震的深度变化可以从几千米到700余千米,地震的深浅与地质构造也密切相关。深度达几百千米的深源地震通常都分布在孤岛区。
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二十世纪我国发生7级以上地震116次,约占全球的6%,其中大陆地震71次,约占全球大陆地震的29%。
四、地震的灾害特点是什么?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由于地震预报还处于研究阶段,绝大多数地震还不能做出临震预报,地震的发生往往出乎预料。地震的突发性使得人们在地震发生时不仅没有组织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而且难以采取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进行应对。
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类辛勤建设的文明在瞬间毁灭,地震爆发的当时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抗御行动。
地震造成伤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尤其一些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夜间。
地震还易引起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次生灾害。
五、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原子弹的能量。
六、余震期间,要注意哪些与建筑有关的事项?
主震过后,余震很多,为保证人员的安全,首先应对房屋进行初步鉴定评估,经鉴定为危险的房屋及有待进一步鉴定的房屋,应远离。在搭设临时避难设施时,应选择安全场地,避开危房,远离危险源。对室内燃起管道、灶具、用电设备等,应确保安全关闭,防止发生次生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