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地市动态

河源:积极探索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河源模式”应急管理体系

信息来源:河源应急管理
时间:2020-05-15
作者:
字体:

  河源认真总结2019年“6·10”“6·12”抗洪抢险的经验做法,将思考探索和建立完善“河源模式”应急管理体系作为“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的重要内容。积极研究建立符合河源实际的应急管理体系,印发实施《河源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工作方案》;努力构建“六个体系和一个机制”的“全市一盘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强化河源应急管理抢险救灾指挥的“第一公里”和打通基层抢险救灾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由“物理相加”向“化学反应”的深刻转变。

  2019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43.9%、54.82%和17.53%,十年来首次实现全年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零事故,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消防等八个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零死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6·10”“6·12”期间,全市共组织应急救援力量19.09万人次,第一时间安全转移群众18856人,科学设置安置点138个,妥善安置受灾群众8469人,及时下拨共计520万元的救灾物资,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健全强有力的指挥体系和“横到边、纵到底”的管理责任体系,着力解决应急管理的“第一公里”问题

  一方面:

  健全分级分类明确的灾害事故指挥体系。成立市县两级应急救援总指挥部,研究部署、领导指挥市县两级安全生产防范、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工作,建立军地、社会救援力量沟通协调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完善抢险救援协同机制。总指挥部下设汛旱风、森林防灾火、抗震救灾、安全生产、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社会安全、交通运输、公共卫生、食品药品、消防安全等11个专项应急指挥部,组织开展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日常培训演练。

  建立“四级联系人”制度,实行市县镇村四级领导对下一级挂钩联系、领导指挥、组织协调,确保第一时间执行上级的应急管理部署、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实现每个县区都有市领导挂钩,确保市级第一时间掌握灾区实际情况,有效指挥调度全市抢险救援资源;

  每个乡镇都有县区领导挂钩,确保县区级第一时间组织抢险救援力量奔赴灾区;

  每个村都有乡镇领导挂钩,确保第一时间组织转移撤离群众,保障受灾群众“五有”;

  每户人家都有村干部挂钩,实行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确保及时将预报预警信息传达到每户每人,第一时间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安全转移撤离群众。

  另一方面:

  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责任体系。明确细化各级各行业管理责任,无缝衔接“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责任制,分管领导直接责任制,明确应急管理部门负综合监管责任,行业主管部门负日常防治责任,进一步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做到“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谁主管、谁负责”,将“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落到实处。

  二、“多管齐下”规范化常态化管理,着力解决应急管理“中梗阻”问题

  (一)健全层级相互匹配衔接、可操作、全覆盖的预案体系。按照“下级服从上级,专项、部门服从总体,预案之间不得相互矛盾”原则,规定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责任主体,规范预案报批、备案程序,确保各领域各行业应急管理工作有预案、能执行、强督导、促落实。目前,市县两级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各专项应急预案修订编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开展。

  (二)健全专群结合、共训共练、救援合作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按照“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目标要求,组建市县镇三级应急队伍,建立完善队伍培训演练等建设工作台账。组建水利、供电、通信、交通等行业领域专业抢险队伍,组建以消防救援队、公安特警、民兵等为主要力量的应急救援突击队,组建以乡镇护林员、村辅警、民兵等为主要力量的乡镇综合抢险救援队伍。建立上级指导下级、跨领域跨区域日常抢险救援演练、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合作的专群结合、共训共练、救援合作机制。2019年,全市开展了防汛防台风、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应急预案演练288次,参演人数达12103人次。

  (三)健全统一指挥、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装备以及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建立装备物资储备管理、调用和市场化运作机制,保障资金投入,规范市县镇村仓储建设和科学管理调用。市县镇村级物资仓库建设正稳步推进,其中,已开展市县两级物资仓库项目立项等相关前期工作。

  (四)建立沟通协调畅通的一体化响应运行机制。建立贯穿市县镇村四级以及抢险救援全过程的会商研判、预警预报、应急响应、应急救援、转移安置、信息报送、值班值守的一体化响应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市县镇三级智慧指挥平台,规范建设指挥中心、智慧业务系统,完善通信中转,形成指挥通信手段多样、信息系统智能支撑、通信网络多重备份的应急指挥调度机制,不断提高上下左右的沟通时效。

  三、健全应急救援救灾、安全监管执法一体化运作的镇村应急管理体系,着力解决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规范化实体化建设乡镇应急管理机构。整合乡镇现有的安监站、三防办、消防工作站建成应急管理机构,机构同时接受县区应急管理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管理,配备办公场所和设备设施,保障正常履行应急值班值守、信息搜集核实上报、安全生产巡查检查等职责,确保第一时间核查和先期处置灾害事故。

  (二)完善村预警和通信手段及时预告预警。针对村通信难问题,为每个行政村配备1部卫星电话,以及铜锣、手摇报警器、手持扩音器等;建设有无线双模通信、不间断待机的户外公共广播系统;与电信运营商开展短信、微信定向预警推送应用,实现重点区域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确保第一时间向上级报送灾情,第一时间将灾情险情、转移撤离等信息送达群众。

  (三)实现转移安置责任制网格化全覆盖。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为单元,成立以包片镇村干部、青年党员、护林员、水管员、村辅警为主要成员的镇村应急转移工作组,负责组织开展日常应急疏散演练、应急避险和村民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负责对洪涝高危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人群聚集点等实行台账管理,确保灾前疏散转移所有群众。目前,全市已建立1406个工作组,划分了责任网格区、明确了责任人。

  (四)规范镇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保障受灾群众“五有”。乡镇政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避难场所建设的责任、数量、设置、指引、管理作了具体规范。每个自然村设立1到2个固定的紧急避险点,每个行政村(居)设立1个临时集中安置点,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目前,全市已建成1440个应急避难所。同时,明确转移责任人、科学设置指引牌、发放责任人联系卡、转移明白卡、安全注意事项手册,进一步压实村(居)级应急管理责任。

分享: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