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的清晨,渔港的汽笛声漫过波光粼粼的海面,车间的机器声在工业区渐次响起。这座兼具山海特质与产业活力的城市,安全隐患却常藏在这些日常场景的缝隙里,可能是渔船甲板上老化开裂的绳缆,可能是制衣厂车间里裸露松动的线路,也可能是海上摩托艇旁未规范摆放的救生设备。隐患如“隐形的礁石”,稍有不慎便可能撞碎安全的航船。2025年,汕尾市应急管理局围绕“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目标,以“隐患排查治理年”行动为抓手,从机制构建到创新破局,从科技赋能到全民参与,一点点织密安全防护网,让“看不见的风险”变得可查、可管、可治。
直面隐藏的“安全盲区”
隐患排查要勇于直面一些深层痛点问题,不能“隔靴搔痒”。沿海的区位让海上高危游乐活动成为“监管难点”,摩托艇竞速、海上观光船等项目分散在红海湾、金厢滩等多个海湾,却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的边界模糊,安全检查常处于“你推我让”的真空地带。在城乡结合部的中小企业里,隐患自查更像是“走过场”,陆丰市某五金厂的安全管理员曾坦言:“知道要查消防,但不知道哪些算重大隐患,对着配电箱只能‘看个热闹’,连绝缘层老化都分不清”。基层监管人员也面临“本领恐慌”的窘境,如建筑施工的脚手架承重、有限空间的气体检测等专业领域,往往因缺乏清晰指引而手足无措。更关键的是,隐患排查的责任链有时会断节,如企业整改不到位、部门督办不及时,导致同一处隐患反复出现。
《汕尾市2025“隐患排查治理年”行动方案》的出台,以机制为纲,为隐患排查搭建了“四梁八柱”,五大机制环环相扣,让治理走向系统推进。
组织领导“三化联动”,让责任不悬空。“以前调度会常开,但问题常悬着。现在不一样,会上定的事,当场就分派人手、明确时限。”汕尾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道出了“三化联动”体系的实效。汕尾建立的“统筹调度制度化、责任传导链条化、资源整合协同化”体系,彻底改变了过去“多头管、管不好”的局面。每月一次的全市调度会,不仅通报隐患排查进展,更会针对难点问题现场解题。责任传导则像“剥洋葱”,从汕尾市应急管理局到县、镇,再到企业,每个层级都有清晰的责任清单,“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不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落实到每一份隐患整改通知书的签字栏里。资源整合更让“1+1>2”,应急、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穿透式”检查。
闭环管理“挂牌督办”,让隐患不拖延。“重大隐患:消防通道堵塞;整改期限:7天;责任人:企业法人张某;督办单位……”在汕尾市重大事故隐患管理系统里,每一条隐患都有这样清晰的“身份信息”。汕尾对排查出的重大隐患实行“市、县两级分级挂牌督办”,整改完成后需经督办单位现场审核,确认隐患彻底消除才能销号。“以前有些企业觉得‘拖一拖就过去了’,现在有了挂牌督办,没人敢心存侥幸。”
帮扶培训“精准滴灌”,让能力不脱节。“以前看线路,只知道有没有断。现在知道还要看绝缘层有没有老化,接头有没有松动,甚至能看出有没有过载痕迹。”参加完安全技能培训后,某电子厂的电工拿着排查指引图,当场指出了车间里之前被忽略的线路隐患。“隐患排查的核心在人,启动关键岗位人员安全技能大培训,针对不同人群量身定制课程。”给执法人员讲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让他们“看得准”;给企业负责人讲《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主体责任,让他们“想得透”;给高危行业从业者讲实操技能,让他们“做得对”。同时,深化“万名专家下基层”服务,创新“企业下单+部门接单”模式。“企业遇到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可向当地应急部门‘下单’,部门从专家库中匹配合适人才‘接单’上门。”如某食品厂曾因污水处理池的有限空间隐患发愁,“下单”后,专家当天就到现场,不仅教员工如何使用气体检测仪,还帮企业制定了有限空间作业流程,彻底解决了不敢进、不会管的难题。
科技支撑“智能赋能”,让风险看得见。“无人机升空后,能清晰看到仓库的消防通道有没有被占用,监测仪则能实时传回危化品储罐的温度、压力数据。”在汕尾市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的立体监测画面介绍。汕尾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融入隐患排查,构建了“空中+地面+云端”的监测网络。
宣传举报“全民参与”,让监督不缺位。汕尾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农村大喇叭等渠道,把隐患排查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同时落实事故隐患报告奖励制度,市民举报的隐患一经查实,最高可获30万元奖励。
瞄准“特殊风险”精准施策
机制搭好了框架,汕尾更在“难管、管不到”的特殊领域拿出创新举措,补足安全短板。
汕尾的海岸线长达455公里,海上摩托艇、观光船等高危游乐活动深受游客喜爱,但此前因缺乏明确的监管职责,安全风险一直居高不下。2025年,汕尾创新出台《汕尾市海上高危游乐活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以“防、治、救”三维发力,彻底破解了这一难题。“防”的层面,明确文旅部门负责项目审批、海事部门负责船舶安全、应急部门负责风险评估,所有海上游乐项目必须“三证齐全”才能运营。“治”的层面,建立执法协同机制。今年以来多次组织开展联合检查,查处未配备救生设备、超员运营等违规项目。“救”的层面,在各海湾布设救生圈、救生筏等设备,与附近渔船编队建立“应急联动”,一旦发生险情,渔船可第一时间参与救援。得益于这套机制,今年以来,汕尾未发生一起海上高危游乐活动相关生产安全事故。
专家指导服务,从广撒网到精准治。“以前检查像扫街,走了很多路,没找到关键问题。现在专家上门‘会诊’,还教我们怎么改。”企业负责人对专家指导服务赞不绝口。汕尾整合全市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建立起204人的安全生产专家库,涵盖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消防、危化品等十多个重点行业领域。截至目前,全市专家指导服务企业4477家次,帮助整改隐患7002处,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2025年以来,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率超95%;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0%,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5%;海上高危游乐活动实现“零事故”;市民举报参与度显著提升,“全民治患”的氛围日益浓厚。
渔港的晨光里,绳缆的安全是渔民出海的安心;车间的机器声中,线路的规范是工人作业的放心;海上的风浪里,救生设备的齐全是游客游玩的舒心。这份对“安全”的执着,不仅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更让汕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