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检验珠海市地震、地质灾害救援和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检验多部门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熟悉各自职责任务,检验救援队伍的协同反应水平、应急处置和实战能力,3月15日,珠海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市减灾委员会组织开展珠海市地震、地质灾害救援和救助综合演练。
本次演练以“现场实操为主、后方指挥桌面推演为辅”,以珠海市紫荆中学桃园校区作为现场演练地点,珠海市应急管理局作为后方指挥部,通过现场演练与远程指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地震、地质灾害救援和救助综合演练,充分发挥应急信息化建设优势。
本次演练模拟2023年3月15日15时01分06秒在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东部海域(北纬 22.05 度、东经113.85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全市有强烈震感,市区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生命线工程受到影响;地震引发了次生地质灾害,造成多处山体滑坡崩塌,部分人员需要紧急疏散。
地震发生后,珠海市科技创新局立即按照地震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向市委、市政府及广东省地震局报告,并及时通报珠海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立即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集合,收集震情资料,对灾情进行快速研判。根据震情研判,指挥长决定启动抗震救灾Ⅲ级响应。
在珠海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迅速按照应急预案,组织集结各类救援力量对灾区救援,并做好本部门、本系统的地震应急工作。消防救援队伍和医疗救护队伍赴受灾严重学校开展紧急救援,市科技创新局密切监视震情发展,研判地震发展趋势并提出意见,市应急管理局会同市教育局等有关单位迅速开展灾情收集,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各相关单位会商研判,提出下步应对工作。
场景一:应急避震
强震发生时,珠海市紫荆中学桃园校区震感强烈,学校及时拉响警报,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在教室紧急避险,强震结束后,师生有序向操场疏散。
由于地震破坏导致教学楼电路系统短路发生火灾,同时疏散到操场的师生经清点人数后发现少了2名学生,怀疑被困楼内,当值老师发现情况后立即拨打 119、120电话报警,向上级报告灾害情况。
消防救援支队接警后,立刻派出消防救援队伍,对教学楼失火楼层进行灭火和人员搜寻救援。市人民医院120接警后,医护人员赶赴现场,对伤员紧急处理后转运至医院。
场景二:地质灾害救援
地震引发次生灾害,学校操场一侧发生山体滑坡,因当时有师生在开展体育锻炼,怀疑有人员被困。香洲区应急局、狮山街道办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会同市科技创新局地震科技术人员、市自然资源局、广东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对滑坡现场勘查,判定短期无再次震动或塌方可能,上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市指挥部立即调动消防救援及专家力量增援,根据现场情况调集大型车辆装备以及相关器材设备,消防救援指挥员到场统一组织指挥搜索救援。
市公安、交通部门对滑坡体上下一定范围路段实行交通管制,禁止人员、车辆进入警戒区域。经消防救援人员使用生命探测仪对滑坡山体进行侦查,香洲区飞鹰救援队、珠海市蓝天救援中心等社会救援力量利用无人机热成像技术协助搜救,最后确认无人员被困。
场景三:灾害救助
珠海市应急管理局根据市指挥部部署及各区各行业部门上报的灾情情况,对重点受灾区域进行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开展灾害救助。市发改局按照救灾物资调令,安排市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紧急出库救灾帐篷、饮用水等物资,社会力量协助物资出库、配送。
珠海市应急救援中心、珠海市红十字会、香洲区应急救援中心、香洲区飞鹰救援中心、珠海市蓝天救援队共同协作,迅速搭建好救灾帐篷,师生有序进入临时安置避难区域。与此同时,市卫生健康局协调市人民医院做好紧急医疗救治,现场排查在场学生受伤情况,检查现场卫生防疫,及时提供师生心理援助和卫生监督等工作。
香洲区狮山街道办设立紧急灾害救助点,提供饮用水等生活救助物资、接收市级救灾物资,在香洲区应急管理局指导下安置师生、有序发放临时生活物资,同时落实属地防疫消杀等措施,放置消防设备器材、严防临时帐篷安置区火灾发生。
珠海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市科技创新局报告的最新监测情况、各区各行业部门及时上报的灾情情况,组织会商研判,决定终止抗震救灾Ⅲ级响应。各区各部门转入灾后灾情核查、评估工作,演练结束。
珠海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演练指挥长作演练总结发言,对各参演单位和消防救援、志愿者队伍的应急反应及救援处置能力、救助能力给予充分肯定。但演练与实战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要求各单位各队伍要针对演练过程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不断进行分析评估、总结提高,并强调: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市、区、镇(街)三级领导体系,将相关行业部门、救援力量纳入指挥部成员单位。二是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重点做好灾害监测预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地震部门的监测预报、住建部门的建筑物抗震排查、自然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三是各部门各行业认真做好演练总结,结合应急预案查漏补缺,及时修订灾害应急预案。四是要加强救援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落实经费保障,加强日常联训,切实提升队伍专业技能、救援能力。五是要加大防灾减灾救灾宣传力度。多方式多渠道加强各类灾害的防灾减灾救灾宣传,切实提升社会大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