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媒体关注

“广东省最美应急人”黄孙映:230余次救援,一线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24-12-27 15:25
字体:

  早上7:00起床,7:30早操,8:30早餐,9:00点名、出操训练……时值冬日,气温持续走低,河源市东源县应急救援大队每天保持着准军事化管理。大队长黄孙映带着队员进行早操体能训练、队列训练、装备操作训练,同时,给队员们讲解救援技巧及实战案例,通过理论讲解、示范演示、模拟实战等方式,帮助年轻队员快速成长。

  自2014年底从部队转业到东源县森林消防大队,黄孙映扎根河源应急救援队伍已近10年。近10年来,黄孙映始终保持着军人忠诚担当本色,克服专业知识匮乏等困难,从应急救援工作的“小白”蝶变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先后完成应急救援任务230余次,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黄孙映的带领下,东源县应急救援大队从“游击队”,逐步成为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正规军”。

  新手变应急救援专家

  黄孙映是广西龙州人,2002年12月—2014年12月在部队服役,是野战部队步兵排排长,多次获得部队嘉奖表彰,荣立三等功1次。2015年8月,30岁的黄孙映转业到东源县工作,担任东源县森林消防大队大队长,开始了应急救援生涯。2020年10月,因机构改革,大队整体转隶至应急管理部门建设管理,职能任务也从单一的森林火灾救援向“全灾种,大应急”的综合应急救援转变。

  刚来东源时,黄孙映从未接触过应急救援相关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就很难胜任这个岗位。”黄孙映坦言,接手队伍时,既没有样板可以学,也没有工作方向。“但作为退役军人,我的理念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想方设法把它做好。”黄孙映说。

  最初两三年,黄孙映边干边学,从零开始学应急救援专业知识。他经常跟着防火办的老主任去了解山形地貌,请教哪里发生过火灾,当时什么情形、怎么控制火场、如何灭火;工作之余,则通过专业书籍学习应急救援理论知识。

  对无人机这类高科技装备,黄孙映总是带头学习,早在2018年他就考取了无人机操作手证书,成为河源首批应急救援飞手。为了应对“全灾种”救援任务,黄孙映还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森林防灭火以及应急救援业务等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取得了各类资格证书,主动向省林科院专家、兄弟地市专业人员虚心学习请教,经过不断积累,逐步成长为一名素质全面的应急救援能手。

  “应急救援是一项专业强、风险高的工作。干好救援工作,不仅要有奉献精神,还需要具备过硬的本领。”以森林灭火为例,黄孙映坦言,作为队长,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本领,盲目指挥,带领队伍进入火场,就很容易发生群死群伤的意外事件。“灭火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要斗智斗勇。要依靠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研判,包括山形、植被、风向、火线分布情况等,才能充分掌握林火燃烧和蔓延的规律,做到安全高效地扑救处置。”黄孙映说。

  凭着不怕吃苦的劲头,黄孙映成长为河源应急系统中有名的“行家里手”,先后被评为河源市森林防灭火师资库“优秀讲师”,被聘任为河源市森林防火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至今已到省、市及各县区、乡镇开展森林防灭火知识授课达250余场次,成为省、市应急救援战线优秀的一线指战员和应急救援专家。

  带队伍走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

  2015年接任大队长,对黄孙映来说是一次“临危受命”。彼时全省各地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东源县森林消防大队也刚组建,各项制度一片空白;招聘的第一批30名队员,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没有任何应急救援经验,体能技能基础较差,管理难度大。队伍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是黄孙映面临的一大难题。

  “那时大家除了有救援任务要出去,上了班都不知道要做什么。大队没有建立学习、训练、考勤等管理制度,整体情况就像一个游击队。”面对这些难题,黄孙映凭借自己在部队带兵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着手加强队伍的制度建设。

  每天带队出操训练,半个月内至少组织一次5公里负重训练,每月至少组织一次8—10公里野外拉练,每季度各中队进行一次体能考核测试,每年度组织一次全队考核,并结合考核排名及日常表现开展“优秀骨干”“优秀队员”评选……2016年初,黄孙映结合大队实际,摸索出一套学习、训练、考勤、出勤、备勤、管理、实战演练制度。“每周、每月都有详细的训练计划,通过这些硬措施锤炼队员的能力素质,不断提升他们的应急救援处置能力。”黄孙映说。

  以队员专业分工为例,当时开消防车的司机由队员兼顾,导致队员自身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为此,黄孙映组建了司机班作为后勤保障班,司机班的队员日常负责对车辆的维护、保养、检修等,外出执勤时将其他队员送到现场后,就地转为后勤保障组,解决了队伍在外救援时补给保障难的问题。

  在黄孙映的带领下,东源县应急救援大队面貌慢慢发生改变,管理更加规范,装备配备日益完善,技战术训练科学有效,应急救援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队伍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在森林火灾扑救处置方面由原来的“常规机具灭火”完成向“以水灭火”的作战方式转变,救援战斗力大幅提升。大队先后获得“河源市最美应急集体”“2018—2020年度广东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广东省第二届森林消防业务技能大比武上夺得团体总分三等奖。

  遇到危难第一个上

  参加应急救援行动,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勇气,“遇到危难第一个上”是黄孙映多年应急救援生涯的真实注脚。多年来,黄孙映坚持奋战在应急救援处置第一线,研判火情、制定方案、攻火头、打险段,哪里任务最险重,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

  河源地处粤东北山区,山高林密。其中,东源县森林面积超过400亩,森林可燃物达到每公顷50吨,远超每公顷30吨的国家标准,小小的火星就能造成大面积火灾。该县网红山缺牙山就曾因为游客使用铁丝棉拍照发生山火。“火蔓延得很快,火焰高度达三四米,队员要绑着安全绳下到悬崖峭壁上扑火。”黄孙映回忆,整个过程用了7—8小时,直到凌晨1点才完成任务。

  2022年6月14日,受极端天气影响,东源县面临严峻的防汛抗洪形势。当时黄孙映的父亲因冠心病发作,住院接受治疗;但当接到“黄田镇因河水上涨有群众被困,需紧急调集队伍救援处置”指令时,黄孙映向家人说明情况后,立即带领队伍赶赴现场参与救援。所有任务完成后,黄孙映才选择前往医院看望父亲。“父亲是一名参加过战争的老兵。遇到救援任务,他也支持、鼓励我要先顾‘大家’,再顾‘小家’。”黄孙映说。

  除了东源,黄孙映还多次参加省内各种应急救援行动。近10年来,黄孙映先后完成森林火灾、防汛抗洪、地质灾害等应急救援任务200余次,支援外市县扑救森林火灾30余次,均圆满完成各项救援任务,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森林生态安全。黄孙映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最美应急人”、河源市“抗洪积极分子”“东源县最美生态环境使者”“东源县最美护林使者”,在单位年度考核中4次被评为优秀等级。

  ■对话

  南方日报:10年来,应急救援工作在技术手段方面有哪些变化?

  黄孙映:以森林火灾救援为例,过去森林火灾预警主要靠人去发现;灭火是“老三样”:风力灭火机、打火把、背负式灭火水枪,救援效率低,防护能力差;在实际扑救中还要靠人眼判断火情,队员沟通需要不断通过手机联络,很难全面掌握火场动态。如今,在森林火灾预警方面,有林火卫星监测、林火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护等技术手段,同时每个村居都配备了1到2名护林员,划定网格辖区开展巡查管护;在扑救中,配备高压消防水车,高扬程水泵、运载无人机、灭火弹、全芳纶阻燃服等现代化应急救援装备;在通信上,经过这几年的装备建设,我们已经配备了两套对讲机系统,实现火灾现场和应急指挥中心远距离通话,火灾现场双模对讲机,实现对上通联和对下指挥的全方位保障,解决了通信的盲点问题。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火灾预警、扑救的效率。

  南方日报:请您结合应急救援工作实践,谈谈对“实干奋斗”精神的理解?

  黄孙映:从部队到地方应急救援队,我一直都在一线工作,带兵带队、救火救灾都来不得半点虚的。我认为奋斗实干就是要蹲下身子、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精炼精,不断积累救援经验,才能够最大限度完成应急抢险这样急难险重的任务,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分享: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