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媒体关注

四个维度一体落实 五大方面持续推进 广东深圳市提升基层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信息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时间:2025-03-17 22:03
字体:

cb51ef06d1.png

  广东省深圳市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城市安全治理面临新挑战。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濒临南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受4到9个台风、约30场暴雨影响。该市陆域面积1997平方公里,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有商事主体400多万家,人口密度大、开发强度高、商事主体密度大,面临着城市车辆多、建筑工地多、自建房多、油气管网多、消防隐患多、高层建筑多、生产经营场所多的“七多”复杂形势。

  为此,该市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尤其关注极端天气、重大灾害等关键时刻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作用的发挥,全面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水平。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深圳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推进“大安全、大应急”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一体化建设,重点提升突发事件处置、防灾减灾救灾、公共卫生应急、矛盾纠纷化解四个能力,守好“最后一公里”,做到有应急任务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高效处置、第一时间管控风险。

  该市以“防、管、控、应”四个维度一体化为落脚点,整合基层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队伍力量、安全管控、保障资源和智慧平台,推动“善治安全、本质安全、智慧安全”目标的实现。该市主要有五方面做法。一是化零为整,推动基层应急组织“四健全”,即健全职责明晰的组织架构、健全高效灵活的运作机制、健全覆盖全面的管理制度、健全整齐划一的标识体系。二是平战结合,实现基层应急队伍“两整合”,按照“专兼结合、平战结合、一专多能、政社联合”原则,整合应急管理队伍和应急救援队伍。三是夯实底盘,守好基层应急管控“两关口”,即风险管控关口和隐患治理关口,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绘制街道安全风险地图,建立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机制,实行分级分类巡查整治。四是强基固本,落实基层应急资源“三保障”,即做到落实好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专项资金拨付保障。五是科技支撑,打造基层智慧应急“五平台”,即打造智慧指挥平台、智慧网格平台、智慧消防平台、智慧减灾平台、智慧安监平台五大智慧系统。

  为统筹好上述各项任务,2021年10月,深圳市应急管理局设立基层基础处,统筹谋划全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印发《关于推进全市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的暂行意见》,围绕基层组织、基本制度、基本能力、基础设施、基础信息五大方面,设定30项可量化指标、目标及39项重点任务。

  危急时刻发挥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作用

  2023年9月7日,深圳市遭遇了一场极端特大暴雨(简称“9·7”暴雨)。这场暴雨打破深圳市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7项历史极值,具有强度超强、持续时间超长、强降雨范围超大的特征。该市受灾面积621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2.13万,直接经济损失约12.62亿元。暴雨期间,该市有59处超警戒水位,33座水库超警,7条河流漫堤;220个地下车库被淹,受淹车辆超过1.9万台;7个地铁站点受淹严重,出现121处地质灾害点;65条供电线路中断,9.2万户断电,1.2万户断水。但依靠较为健全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高效的应对处置,该市采取“以快制快”策略,取得无人员因灾伤亡、无重大灾情险情、灾后12小时城市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市民群众情绪稳定的应灾效果。

  得益于扁平化的指挥调度体系,赋能指令传导,该市实现灾害响应启动快。2021年以来,该市以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为核心枢纽,推动全市11个区、23家重点部门落实指挥中心实体化运作,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1+11+N”监测预警指挥体系,形成统一领导、综合研判、一体调度、协同响应的联合指挥作战模式。与此同时,该市建立了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依托“应急一键通”APP、陆海一体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服务系统等平台,高频、精准地向全市三防第一响应人发布各类预警预报和风险提示信息,为科学应灾提供快速有效的指导。

  “9·7”暴雨期间,该市从关注级响应到全市二级响应,用时4小时15分钟。其中,雨势最猛烈的龙岗区,从关注级响应到全区一级响应,用时仅1小时50分钟。该市55家三防指挥部成员单位、1.6万名三防责任人闻令而动、快速集结,严格按照预案和指令到岗到位。大家各司其职,协作联动,及时高效开展各项工作,实现应急处置常态化运作、一体化响应。该市气象、水利、海洋发展部门持续做好监测预警预报,为市三防指挥部做好决策支撑。该市水务部门做好水库、河道等重点部位监测巡查,科学研判,组织实施水库防洪调度。该市住建部门组织疏散转移在建工地和各类楼宇、小区的地下车库等地下空间的相关人员。该市各区、街道和应急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开放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妥善安置转移避险人员。各类救援力量闻令而动,第一时间抢救受困群众。该市公安交管部门及时上路疏导交通,做好受灾区域的交通管制。该市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单位派出抢险队伍及时处置各类灾险情,保障城市基本运行。

  得益于科学化的研判平台,赋能决策指挥,该市实现主动断电快、地下空间关停快等精准调度,防止灾害扩大。该市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建立了较为健全的事故灾难风险评估和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机制,不断强化对成果的分析应用。2023年,该市发布覆盖十大流域的洪涝风险图,模拟不同频率降雨情况下可能出现风险的区域,并向基层三防工作者公开相关信息。该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十二有”配置标准之一是“有风险地图”。

  “9·7”暴雨期间,该市三防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区、街道、社区等各级组织依靠构建的各类城市风险地图进行综合风险分析研判,辅助进行决策指挥。9月7日晚至9月8日,该市三防指挥部果断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精准实施停课、停工、停运、停业;积水内涝区防御性断电;分段开通地铁运营,快速关停44个地铁站点;封闭66处道路,停运50条公交线路和57条道路客运班线;临时关闭31家旅游景区、44家文化场馆,等等。该市立足最不利的极端情况,做好相关防御措施,有效避免人员伤亡。相关区、街道快速划定重点沿河风险流域,及时通知各单位,在不到3个小时内完成22万名地处危险区域人员的精准识别、快速转移和妥善安置。

  得益于广泛化的应急力量配置,赋能基层联动,该市实现受灾人群组织疏散快、人员转移快。该市全面启动应急管理服务站建设工作,服务站主要分布于街面、住宅小区、工业园区等区域。服务站内小型队伍常态驻守驻训,应急、消防、防暴等物资常态化配备,实现一站存储、迅速救援,形成5分钟“应急处置圈”。目前,该市已建成1828家应急管理服务站。

  “9·7”暴雨来临时,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按照基层应急服务站建设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应急机制,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一项措施是充分授权一线自主关站、停运的决策权,采用直接关站和跳站等运营方式,减少人员滞留和交通拥堵,确保运营安全、顺畅。另一项措施是建立多方位联动的应急反应机制,地铁车站与属地相关单位联合建立分级响应、职责明晰、反应灵敏的“七长联动”机制,围绕防汛应急合力,提升地铁车站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为提升社会动员能力和群众应急处置能力,2022年起,该市开始培育“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这支队伍有3个特点:结构多元,主要由安保从业者、应急管理系统人员、地铁从业者、物业人员、学校工作人员等构成;响应范围广,覆盖住宅小区、大型商场、农贸市场、学校等重点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功能丰富,战时可参与扑灭初起火灾、救助落水人员、抢救突发疾病的群众,平时可作为应急安全知识普及志愿者和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群众力量。

  截至2025年1月,该市已有104278人通过专业培训考核,获得“应急第一响应人”资格,实现全市每万人、每平方公里配备不少于50名“应急第一响应人”。“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承担了大量基层防灾工作,他们在暴雨等突发情况下参与排涝抢险、应急救援、交通疏导、转移群众等工作,为守护城市安全贡献力量。

分享: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