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临近,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财险广东分公司)风控服务团队以“线上预警、线下走访”的方式,为高速公路等工程项目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全力应对假期安全风险和“龙舟水”汛情威胁。
为促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以下简称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质效提升,广东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先行示范、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通过健全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工作机制,打造“安责险+业务”协同机制,将事故预防服务融入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推动提升保险机构事故预防服务能力和水平等,着力发挥安责险风险减量和事故预防功能,助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健全机制 保障服务到位
作为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商业保险,安责险不仅能够为投保企业赔付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能发挥事故预防功能,帮助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而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
平安财险广东分公司政保事业部总经理王翊表示,在广东提升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质效的系列政策指导下,保险机构正从拼价格向拼服务转变,为投保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协助其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广东充分发挥保险费率杠杆的激励约束作用,在不同行业之间实行差别费率,同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之间则根据安全生产状况实行浮动费率,引导生产经营单位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规划财务处处长程家祥介绍。
差别费率即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根据投保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生产作业人员的数量、岗位风险程度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结合广东省安全风险“分类分级”标准,确定基础费率,设定调整系数。
浮动费率是指保险机构结合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程度、以往事故记录、隐患排查治理、赔付率等情况建立费率浮动机制。
广东各地对如何发挥费率的杠杆作用展开探索。王翊介绍,广州市对安责险购买进行差异化划分,不是按从业人员数量记名投保每人买一份,而是以企业经营场所为单位,不记名投保,一家企业只需要购买一份即可保障场所范围内所有人员的重大意外事故。这样,有的小微企业花1000多元就能买一份安责险,保费可用在预防重大事故上,充分帮助企业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广州市增城区索菲亚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买了6份安责险,保费6万多元,每份保额200万元,覆盖从业人员和第三者死亡、救援及诉讼等费用。对此,该公司行政中心总经理李伟明颇有感触:“安全是企业的竞争力,公司2016年开始购买安责险,近年来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保险费率逐年下调,小投入真正换来了大安全。”
“积极发挥安责险的事故预防功能,是监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和保险机构共同寻求的‘最大公约数’。”程家祥介绍,广东将制定高危行业领域事故预防服务细则和标准,明确不同类型投保单位的服务内容及频次,并通过推广保险合同事故预防服务方案标准化模板,明确保险机构事故预防服务职责和目标,将其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等。
多维“赋能” 创新服务体系
安责险事故预防功能的实现,不仅依靠保险机构为企业排查隐患、管控风险,也需要投保企业提升自身安全管理水平。但一些投保企业存在风险辨识不清楚、管控措施不合理、隐患治理不闭环等问题。
推动企业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广州市增城区应急管理局借助安全生产风险电子地图这一信息化手段,将安责险与双重预防机制结合起来。广州市应急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黄宏超介绍,风险电子地图实现了企业危险源管理清单化、区域化、动态化,每个区域都有指定的安全管理责任人,负责排查本区域安全隐患。对于隐患排查整改及企业风险状况,监管部门、乡镇(街道)工作人员都可以看到。
“风险电子地图提升了企业自我安全管理水平,安责险保费也随之下降,一升一降之间,企业享有安全也得到了实惠。”李伟明说。
增城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黄健萍表示,该局统筹规划安责险推行工作,规定接入风险电子地图的企业,购买安责险有优惠。由于风险电子地图没有硬件成本,手机上就能用。这一举措有效推动安责险覆盖小微企业。
在程家祥看来,二者的结合,是监管部门、企业、保险机构的“三赢”。此外,该厅创新“安责险+业务”协同机制,将联合行业领域主管部门、保险机构、第三方机构梯次组建行业领域安全专家库,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受企业单位欢迎的安全服务团队,结合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万名专家下基层 服务帮扶促安全”行动等,试点推出“安责险+安全生产标准化”“安责险+万名专家下基层”“安责险+风险评估”“安责险+隐患排查”“安责险+科技装备推广”等业务协同机制。
“就拿‘安责险+万名专家下基层’来说,保险机构要聘请专家为基层服务,应急管理部门也要邀请专家到企业指导,我们将二者结合,专家费用从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费用里出。”程家祥说。
用安责险带动“大服务”,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指导保险机构将安责险融入“百千万工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聚焦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领域,加大对保险机构在县域、镇域内开展事故预防服务的监督指导力度,逐步拓宽县镇事故预防服务覆盖面,为护航县镇经济发展守牢安全底线。
监管引导 提高服务质量
当前,部分企业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生产压力在企业内部传导中出现衰减甚至中断,致使安全生产“政府热、企业冷”的情况仍存在。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安全生产问题是可借助市场机制解决的。”程家祥表示,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积极引导保险机构服务生产经营单位和社会。
王翊认为,保险机构承担着风险减量义务,在未来的风险管理中,保险机构不仅是事故损失补偿者,更要成为风险减量推动者,通过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
在风险管控方面,平安财险广东分公司运用鹰眼风控系统、红外热成像技术、无人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监测企业内部和周边风险,实现安责险事故预防全流程线上管理。
在隐患排查治理方面,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指导保险机构开展分类指导服务,对安全管理水平低或者无联系方式的参保单位,保险机构安排风控工程师上门指导企业自查自纠;对八大高危行业领域及其他重点参保单位,保险机构在基础服务之外,还提供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完善、应急演练策划实施等深度服务。
“现在事故预防服务更精准,我们结合不同企业需求量身定制隐患排查服务模式,细化排查标准,并为企业提供安责险风险勘查报告,持续跟进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形成闭环管理。”王翊介绍,平安财险广东分公司运用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平台,建立了高危行业领域“一企一档”隐患档案,对事故预防服务进行“全生命流程”监控。
应急管理等部门持续强化监督检查,对未落实事故预防服务要求、挤占挪用服务费用、服务满意度差等问题突出的保险机构,进行约谈提醒、督促改正、定期回访。“一旦发现保险机构不履行事故预防职责,或者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不及时报告的,会将其纳入安全生产领域联合惩戒‘黑名单’。”程家祥表示。为提高保险机构事故预防服务质量,广东还将试点开展保险机构事故预防服务费用专项审计,规范事故预防服务费用使用管理,确保服务费用真正花在事故预防“刀刃”上。
线下有核查,线上也有监测。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在省安责险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事故预防服务动态监测管理模块,对服务过程和质量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动态分析和深度研判,对事故预防服务进行闭环管理,并据此建立事故预防服务预警大模型,对服务不到位的保险机构及配合意愿差的投保企业进行监测提醒。
程家祥认为,提高保险机构事故预防服务能力,既要通过监管倒逼,也要多出实招引导,推动保险机构由注重事后赔偿向注重事前服务转变。他表示,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正牵头试点建立生产经营单位、保险机构、第三方机构三方合作机制,共同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探索构建“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专家+保险机构”五方联动安全治理模式,鼓励开展“共服体”等集中统筹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等,加强保险机构事故预防服务能力建设。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通过一年试点,逐步完善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管理机制,持续提升保险机构事故预防服务能力,探索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助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