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把水尽快排干!”皮肤黝黑的他,满头大汗,抱着几十斤重的水泵,穿着水裤,艰难地在已没过脚踝的积水中跑过,并进入积水越来越深处。
“看到群众受灾,我们感同身受!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到最后!”凌晨3点多的深夜,他还在不知疲倦地在各个任务点勘查。
“你们是我们的英雄,是我们的亲人,欢迎工作之余,常回家看看!”市民手书的感谢信如是写到。
7月17日以来,位于我国中部的河南省遭遇了极端强降雨,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遭受特大暴雨灾害,当地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灾情就是命令!广东支援河南救灾抢险队的红色旗帜跨越了1500公里,飘扬在了救灾现场。
从7月24日抵达郑州并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援,到 8月3日结束任务撤离,广东支援队肩负省委省政府重托和全省人民期望,牢记厅党委嘱托,在当地防汛救灾指挥部的统一调配下,一刻不停歇地高强度、高负荷作业216小时,累计执行居民小区、市政道路、重要在建工程、地下商场等抽排任务19个,抽排总量超过122万立方米,直接惠及9000多户家庭,独力搜救遇难者1名、协助搜救遇难者1名,同时协助开展清淤、清障等灾后恢复工作,科学、高效、安全地完成了支援河南救灾抢险任务,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赞誉,展现了广东力量、体现了广东担当,集中检验了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以来的广东成效。
在救援过程中,54名广东支援队的队员紧紧凝成一股绳,不负期望,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还以严明的现场纪律、高超的救援技能、深厚的为民情怀,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认可,涌现出一个个感人故事。队伍中一名河南籍司机赵永胜说:“作为广东支援队的一员,看到队伍尽心尽力、夜以继日地连续作战,帮助自己的家乡,我很感动,感激每一名队员!”
从今天开始,小编为你讲述发生在这10天的故事
广东支援队人员迅速集结
应急战线上的铁人
那一夜,他没有睡过一分钟。
7月22日晚上,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灯火通明。
9点多,应急支援处的陈正亮接到一项任务:带领广东支援队支援河南。
“带着这么多人的车队奔赴到一千多公里外的陌生地方开展救援,这是前所未有的任务,困难重重……”当时的他心里是没底的。
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可命令下来的那一刻,他立即收拾行装赶回单位,协助相关地区调派队伍、车辆、装备、物资等,一直到23日凌晨4点多,所有队伍分别在各自驻地准备就绪。接着,他又和同事一起将各类保障物资装车,火速赶赴位于清远的队伍集合点。
从深夜到太阳初升,23日上午9时,来自深圳、韶关、清远、佛山的6支队伍、54名队员、13套设备,在短短数小时内全数集结完毕。
这一夜,他几乎又没有睡。
在清晨阳光中,整装待发的队伍精神饱满,队员们的脸上、眼神里满是坚毅,像是在说:河南的兄弟姐妹们挺住,我们来了!
这是陈正亮与大家的第一次正式见面。之前,他与绝大多数队员并不相识。从接到任务那一刻起,他的内心一直很忐忑:这么遥远的路程如何确保安全、如何有序行进,队伍如指挥调度、如何高效开展工作等。
紧接着,第一个难题。1500多公里的路程,包括大型排涝车在内的十多辆车浩浩荡荡行进,作为领队,陈正亮必须方方面面考虑周全,包括在哪里休整、哪里补给、哪里用餐,如何保持车队通畅行进等。
在集结地的动员会上,广东救灾抢险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任命了支委委员。支委会迅速发挥作用,明确了车队首尾衔接、沟通联络、定期休整补给等措施,在行进过程中对车辆进行编号管理,通过公网对讲机进行联络,保持队形和行进速度。
24日清晨,在队伍班子(支委)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决定将车队分编为先遣车队和抢险车队,先遣车队主要由机动灵活的保障车辆组成,6支队伍均派员参加,率先挺进郑州侦查情况;抢险车队主要由速度较慢、机动不变的装载大型抢险设备的车辆组成。
“因为我们的设备性能特点不一样,必须先开展侦查才能科学选点布局、调配设备,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效能。”他举例说,比如“龙吸水”子母型适合于地下负一层作业,排涝车的排水量受作业面和管材限制等。
先遣队于下午3点30分到达灾区。在与河南省对接任务后,他们分3线侦查。“在抢险车队到达前,即针对设备特点制定作业方案,为救灾抢险工作开篇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广东支援队人员正在研究抽排作业方法
2个小时后,抢险车队赶到,立即开赴早已勘查好的各个任务点作业,其中有大型居民小区,有核心商圈地下商场,也有即将投入使用的校园。看着支援队伍到来,期盼已久的当地群众一片欢呼。
晚8点多,所有设备几乎全部投入抽排作业,紧锣密鼓,几乎没有耽搁一分钟的时间。
当看到积水从粗大的水管中汹涌地喷出来,现场群众不住地鼓掌。因为他们知道,恢复正常生活的时间更近了。
陈正亮没有停歇,先分别到各队的作业点查看,协调队伍保障事宜。随后又带着个别队员了解灾情情况、勘查新的任务点。只能任务等设备,不能设备等任务。
直至25日凌晨3点多,他忙碌的脚步仍在漆黑的夜里穿梭。凌晨5时许,他终于回到住处,洗了把脸,人稍微精神了点,合着衣服躺下。闭眼还没多久,6点的闹钟突然催促起来,他翻身起来,出门,战斗!
从白天到深夜,又迎来新一天的白天,这一夜,他几乎没有睡。
群众哪里最需要就去哪里。
“手机每天都会有很多来电,一看是‘河南’的,就知道又有群众求援。”陈正亮说,“郑州群众的焦急我们感同身受。”
广东支援队决定按照轻重缓急,先保民生,尽快帮助群众恢复正常生活。
小区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大的小区住着几百乃至数千户家庭。由于强降雨,郑州市很多小区地下车库被淹,导致配电设施、电梯等无法使用,居民生活受严重影响。
“有的居民住在二三十楼,家里没电、没水,电梯停运,住在高层的居民生活极不便利,个别居民表示每天仅上下楼取水、领购物资等就要花3-4小时,那种艰辛可想而知。”
为做好抢险救灾工作,他们主动将侦查到的信息报告当地指挥部,并向指挥部请求到群众最迫切、最需要的地方去。
草地上紧急开展支委会会议
再到后来,他们在勘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排涝设备都是从车库入口进入实施抽排水,这种方法只能较好解决负一层问题。到负二、负三层后,龙吸水等设备无法进入,可以进入的潜水泵等设备需要蜿蜒耗费大量的管线,排水能力迅速下降,甚至基本无能为力。这成为困扰很多救援队的一个难题。
“我们就是要啃硬骨头!”
经过探索,广东支援队创新提出从电梯井或通风井垂直放泵的方法,特别是从电梯井放泵几乎适用于所有居民小区。这一方法,可以用最少的管线直通车库底部,既可减少耗材、增加放泵数量,又迅速高效、节省人力,还抽得干净彻底。得益于战术战法的创新,他们平均每2天便可完成一个任务点。群众纷纷赞叹:“广东队的抽排方案是最好的!”他们及时把这一战法汇报给指挥部,同时分享给其他救援队伍。河南卫视还闻名而来,专门介绍推荐了这种方法。
车库积水问题得到解决,群众的正常生活逐步恢复起来。
“救人第一,哪怕希望再小,我们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7月28日,广东支援队接到指挥部指令,赶赴某小区抽排地下车库积水。
该小区负三层面积3万多平方米、层高近4米,最底部需要超过10米的扬程,基层干部和群众束手无策。不仅如此,他们从小区群众口中得知,负三层有一人被困。
广东支援队队伍在做搜救失踪人员前的准备
得知这一情况,所有人都非常揪心。救人第一。陈正亮立即决定调派佛山的两支队伍暂时中止作业,赶来支援。
下午3点多到现场侦查,4点通知队伍赶来,5点10分队伍到达,5点23分排水管出水。看到广东支援队7泵齐全形成的滚滚洪流,当地的干部连说十几句“太好了”。如此高效率,除了技术科学、方法得当,更多的还是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9日早上7点多,车库水位下降了1.5米,终于有了搜索救援空间。
看到家属们无比焦急,韶关市、清远矿山救护队的队员们早已把橡皮艇、呼吸器、探测仪、防化服等设备准备妥当,并且一再请战。在经过认真考虑并与当地政府协商后,陈正亮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在做好一切的防护后,队员们乘着橡皮艇进入车库搜救。在错综复杂的车库水面进行搜索救援,困难重重,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勇气。经过前后3个多小时的搜寻救援,被困人员终于被救出。但遗憾是的,被困人员已经遇难。
当天晚上,遇难者的家属找到陈正亮和队员们,表达了最真挚的感谢。
“生命至上,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尽百分百的努力。尊重生命,为拯救生命不惜一切代价,这是应急救援工作最基本的原则。” 陈正亮对记者说。
“我们代表的是广东”
“无论来自哪里、是什么身份,只要穿上应急马甲,就代表党和政府的应急力量,代表广东在河南的支援力量。”全体队员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支援队每个工作总是党旗飘扬、党徽闪亮。“大家感觉特别‘有范儿’、特别有精神,时刻警醒和激励着自己。”
事实上,当进入灾区,看到灾情的那一刻,无需太多言语,每一名队员都情不自禁地想为灾区民众多做一点事情。“工作非常艰苦,夜以继日的高强度作业,高温、暴晒,恶臭、污秽,粗食、露宿,道不尽的艰辛,但每次问大家累不累,没一个人说累。”陈正亮欣慰地说。
有时,因为路面积水太深,车辆不敢涉水,陈正亮就蹚水走去目的地。每天,他统筹协调各方,做好信息沟通,包括对接当地指挥部、勘察任务点、做好队伍内部防疫、进行安全提醒、做好住宿等后勤保障工作。
同时,由于对设备不熟悉,他也在不停地学习。与大家同吃同住,一起下水,帮忙拉管拉线等,并肩作战。他还主动去记住每个队员的姓名,了解大家的性格等。
队员评价说“陈队看着很严肃,但是很好相处。”因为这样的一次任务,陈正亮与队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对于这次救援,陈正亮坦言,丰富了大家对灾害的认识,丰富了应对洪涝灾害的战术战法,也锻炼了队伍。比如说韶关、清远队不是专业排涝队,但经此一役,操作排涝设备完全没问题了。
“这是一次应急管理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
当河南发生历史罕见的洪涝灾情时,广东省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坚持全国全省“一盘棋”,第一时间予以支援。
陈正亮感叹到,正是因为厅成立以来探索的“五应”工作方法、“五个特别”工作要求,准军事化的“六条具体要求”等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他举例说,因为改革我们才有“见叶知秋”的高度敏感,作出行军千里支援河南的果断决策;才有如此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快速组建一支功能完备、装备精良、能打硬仗的支援队伍。
从珠江边,到黄河岸,跨越山山水水,千里驰援。
回顾这次救援,陈正亮告诉记者,应急管理部门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建、为人民而战。只要把群众放在最高的位置,就能够有面对一切困难挑战的勇气和底气。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任务,正是应急管理人的日常。像陈正亮一样,在全省应急管理系统,有着许许多多的应急管理人,他们每天奔波在不同的战场上。虽然辛苦,但与家人彼此理解,互相支持,因为他们深刻知道自己的价值,还有“广东应急”背后守护的千千万万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