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新闻发布

实录:《广东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

信息来源:广东省应急管理厅
时间:2021-11-18 11:17
字体:

图片

  11月17日下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应急管理厅、气象局、消防救援总队负责同志介绍《广东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本场新闻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邓鸿主持。

图片

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邓鸿 

  主持人邓鸿: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广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广泛深入宣传我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主要目标、重大举措,省新闻办举办了“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

  《广东省应急管理 “十四五”规划》近日已正式印发实施。今天的发布会是应急管理的专场。为了引导社会公众深入了解、关注支持广东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应急管理厅、气象局、消防救援总队负责同志介绍《广东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省应急管理厅厅长王中丙先生,省气象局一级巡视员梁建茵先生,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李阳先生。

  现在,有请王中丙先生介绍《广东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情况。

省应急管理厅厅长王中丙 

  王中丙: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向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广东省应急管理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广东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印发实施。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有关情况。

  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出席首届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模范和消防忠诚卫士表彰大会的全体代表。令我们深受鼓舞、备受激励。

  2018年10月份应急管理改革以来,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胸怀“两个大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强化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了全灾种统筹应对、全链条有效覆盖、全过程综合管理的大应急格局,在一系列大战大考中彰显了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势。

  一是应急管理职能深度融合。我们整合了8个部门的相关职责,承担了“三委三部”的日常工作(省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省安全生产委员会、省防灾减灾委员会和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蹄疾步稳推进各项改革举措,理顺了应急管理统与分、防与救的关系,理顺了三防、森防、消防的运行机制。全省21个地市、122个县市区、1611个乡镇全部落实安委会“双主任制”,55个省有关部门和中央驻粤有关单位全部建立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安全生产“三个责任”“三个必须”成为全省上下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初步完成了应急管理的“改”。

  二是应急部门综合统筹优势凸显。我们毫不走样地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关系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了调整省应急委,实行“双主任”制,省委书记任应急委第一主任,省长任主任,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中统筹抓总的地位。省政府授权统一发布15种应急响应,统一指挥应急救援队伍,统一调拨救灾物资。例如,从“人、车、路、企、救”等方面全链条、系统化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今年3月11日正式开始在全省开展系统防范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问题,其中危化品运输是我们的一个难点,涉及到多个管理环节。车是企业管,企业是交通运输部门管,司机上路以后是公安交警部门管,货是应急管理部门管,罐体是市场监管部门管,过去是各管一块,难以形成合力。改革以后,今年我们把它统筹起来,建立了覆盖全省的“两客一危一重货”重点车辆的智能车辆监控预警融合平台,盯住重点的人,淘汰落后的车,管住源头企业,同时大力开展“一清一灯一带”,让危险路变成安全路,实施高速公路夜间禁止危运车辆通行等长效机制,初步解决了过去没有解决的危运安全难题,实现了应急管理的“统”。

  三是应急指挥精准畅顺。原来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没有做到数据互通和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我们充分利用“数字政府”平台,大力开展数据整合,而且开展了“一网统管”信息化体系建设。我们根据雨情、水情、灾情变化,每日会商、逐时研判,精准调度险情灾情处置、检查应急措施落实,运用信息化手段直插灾情现场,做到预判重大险情到哪里,调度指挥就到哪里,工作检查就到哪里,应急小分队就到哪里,实现了应急指挥的“准”。

  四是应急救援科学高效。以往应急救援力量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条块分隔、重复建设。改革后,应急救援力量实现了“统一指挥、协同作战”,救援救灾从“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大应急”转变,实现了应急指挥的“快”。

  五是风险防范积极主动。为了让所有企业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在全省全面推行了“一线三排”的工作机制。同时我们也开展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全省安全风险隐患“一本账”,特别是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攻坚战,学史力行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对安全风险实施“点穴式”精准研判、“点对点”精准防范、“钉钉子”精准落实,最大限度消除事故隐患,做实了应急管理的“防”。

  六是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稳步提升。我们按照中央的改革要求,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制定印发《广东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行动方案》,我们把它分解成53项具体任务,到目前已累计安排投入466.74亿元。同时,着力打通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全省各个行政村开展了“十个有”建设,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366个,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5900多个,覆盖人口1.57亿,实现了应急能力的“升”。

  与2018年相比,2020年全省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都实现了“双下降”,分别下降了38.9%和22.9%,因灾死亡人数下降了34.6%。今年1到10月全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7.3%、10.9%。我们连续在2019年、2020年创造了近41个月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历史记录,我省在全国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短板、弱项,“十四五”时期,我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贯彻新发展理念、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安全生产形势仍处于脆弱期、过坎期,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各类灾害事故风险叠加耦合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事故风险防控压力巨大。“十四五”时期五大石化基地产能还会有增加,危险化学品风险防控压力持续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速发展,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超高层建筑等领域安全风险日益凸显。二是自然灾害防御任务繁重。我省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台风、暴雨、洪涝、风暴潮、地质灾害等等。三是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我们在应急救援力量还不足,地方法规体系不完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还不够强,应急物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物资储备效能不高。风险防控、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还存在薄弱环节,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四是应急管理能力还薄弱。重大安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问题依然存在。科技手段应用还不够深入,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装备等方面都还存在短板。尤其是在基层应急管理方面能力还比较薄弱,社会协同机制尚不适应救援救助需求,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够畅通。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以应急管理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为引导,以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为主线,着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将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聚焦应急管理资源统筹和关键要素支撑,健全完善应急组织、法规预案、救援力量、物资保障、航空救援、智慧应急、区域防控、安全监管、灾害防治、安全文化等应急体系建设。重点是:探索构建现代化的应急指挥体系;探索构建现代化的风险防范体系;探索构建现代化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探索构建现代化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探索构建现代化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体系;探索构建现代化的应急管理法治体系。

  与此同时,我们将探索建设世界一流的“安全湾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联动协作,加强信息互通、预警预报、协同应对,提升大湾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二是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我们将围绕事前科学准备、事中及时响应、事后精准救助等全流程,立足“抢大险、救大灾”,着力提升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快速响应、现场处置、灾害救助、社会协同、科技支撑、队伍保障、监管执法、基层应急等应急管理能力。重点是:

  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我们将建立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机制和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滚动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实施生命线工程和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推动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完善安全设防标准,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农村住房防灾抗灾能力。优化城市各类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布局,建立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风险防控平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提升快速响应能力,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应急委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全国全省“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和“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强化省级应急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和协调力。我们还将加强与各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健全涉灾害事故部门和各种救援力量之间信息联动,做到统一快速、准确权威发布灾害事故信息。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坚持“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应急管理的现代化”,“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开展“融合指挥、应急通信、短临预警、全域感知、数据智能”五大问题的研究发展,按照洞察发展态势、感知安全态势、聚焦应急态势、分析统筹趋势等“三态势一趋势”的思路,加快推进“一网统管”,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省”,依靠科技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提升队伍保障能力,我们将突出应急管理工作的政治担当和战斗属性,推动应急管理部门准军事化管理,建立准军事化管理标准规范,认真落实内务、纪律、训练等方面要求,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同时,前瞻谋划,主动作为,积极推进应急航空救援队伍建设,按照业务精通、战力高强、统一形象的标准,建立一支有特色的航空应急专业力量。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应急管理和广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认真抓好规划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奋力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努力在应急管理改革中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主持人邓鸿:谢谢王中丙先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下面开始提问!

新华社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王厅长,刚才您提到应急管理的现代化已经离不开大数据、云平台这些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请问目前广东省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怎么样?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在“十四五”期间还有哪些重点方向?谢谢。

  王中丙:谢谢您的提问。应急管理是多灾种、大应急,所以传统的经验是一方面,但是从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到精准防范、精准救援、精准救灾就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应急管理有句话“冬春防火防旱,夏秋防汛防台,每天都要防范风险隐患,全年防突发事故”,所以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是枕戈待旦、时刻准备。这里最重要的是把信息化手段建起来。我们经过三年应急管理的实践,体会到五个方面难题:首先是融合指挥,二是应急通信,三是短临预警,四是全域感知、五是数据智能。

  “融合指挥”,指挥必须是左右贯通、上下联动,横到边,纵到底,横指各个部门,纵是要从上到下,到基层,到每一个父老乡亲的家里。“融合指挥”,从部门合作上,就是要打通信息的部门墙业务门,就是要把“孤岛”打通,所以我们从建立初期就把四十几个部门信息全部打通,后来有了“数字政府”以后,这个优势会更强。从纵向,我们建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指挥系统,现在我们打通了第四级即镇一级,五万多个行政村正在打通。

  “应急通信”,应急通信太重要了,它主要是在三网都断的时候传不出信息,灾害现场发生什么事指挥部听不到也看不到,所以我们现在就把应急通信作为我们的攻关之一,解决了任何场景下,在断电、断网、断路的情况下能够实时地把灾害现场的音频、视频传送到指挥部,做到精准指挥。我们现在采取多种方法,天上有卫星,空中有无人机,地面有自组网,并经过了实战的检验。

  “短临预警”,就是精准地预报,小尺寸强降雨短时临近的预报,我们叫短临预报,就是强降雨能够精准地到镇甚至到村,这样我们进行应急处置或转移就会更精准。在我们和气象部门共同的努力下,协同攻关,在全国率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前预警只能到县,到县已经是很了不起,现在我们把它到镇甚至到村。我举个例子,去年6月8日在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迎咀村,那时候三小时下了400多毫米的雨,我们提前四小时短临预警到这个镇,告诉他们未来一小时内会有一小时大于50毫米的强降雨,请他们加强巡逻,加强风险研判,该转移的坚决转移。所以这个镇连夜转移,转移以后4小时内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整个村庄全部被淹没,这55人因为及时转移,没有一人受伤。

  “全域感知”,这个感知很重要,靠人的眼睛是一方面,但是天上要靠卫星感知,地上要靠数据感知,把数据传送到指挥部。视频感知是大家熟悉的,但它没有数据,所以我们现在有卫星遥感感知,有数据感知,还有传统的视频感知,空中还有无人机的感知。通过加强感知网络建设,提升态势感知能力,实现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现场救援等领域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动态数据的实时汇聚和智能分析,弥补了全省感知监测能力短板。目前已接入全省承灾体数据超12000余处,接入全省1209家危化品生产企业、363家978个重大危险源、320套重点监管工艺、35794个工艺控制和气体监测物联网感知点位数据,实现实时监测、风险预警与企业同步。“数据智能”,就是把过去所有的数据都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找出“弱信号背后的强信息”,分析历史,预判未来,这样才能做到风险防范的主动性,为应对灾害提供辅助支撑。

  以上是我们信息化方面的一些工作,也是“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要继续研究发展的重点,我们将主动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一切围绕实战,一切服务实战,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我们了解到应急管理的职能定位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请问在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这方面,广东形成了怎样的体系?谢谢。

  王中丙:谢谢您的提问。广东在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中,我们突出一个“统”字。习近平总书记在机构改革的总结会议上专门提到应急管理改革要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我们认为过去是分的太多,统的少,应急管理改革以后要改变“九龙治水”这样一种状况,所以我们在“统”字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在应对各种灾害事故里面必须发挥“统”的优势。省委、省政府这几年也提出来,我们也在实践,就是全国全省“一盘棋”响应和应急处置的“四个一”机制。所以也可以说没有“统”也就没有应急管理的战斗力,我们在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方面就是统筹协调前后方、上下级各方面,做到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包括统一发布应急响应、统一调度各方资源、统一指挥现场的处置、统一对外发布应急信息。应急管理在发挥“统”的优势方面,我们不断地树立“统”的权威 ,增强“统”的手段,提升“统”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广东这三年在处置各类灾害事故里面的一些做法和形成的工作机制。

  “十四五”期间,我们会在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把应急委做实。应急委现在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我们要把应急委做实,形成一系列工作机制;二是要建设好全省新的现代化的应急指挥中心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三是树立应急指挥的权威性;四是建立职责清单制度,对各个部门、地市做到清单动态调整,无缝衔接防与救的责任链条,落实各行业各部门的防治责任,做到统得清楚、分得明确。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提问

  南方都市报记者:请问省气象局,刚才有提到广东的自然灾害比较多发,天气预报预警是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环,“十四五”期间广东计划如何提升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服务能力?谢谢。

省气象局一级巡视员梁建茵

  梁建茵:谢谢媒体朋友的提问,正如你所说,自然灾害的防、抗、救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精准、高效、权威的气象预报预警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目前我们省的气象综合预报能力虽然处在全国领先的水平,但是对于短时、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还存在着不少的短板。

  “十四五”期间我们计划从以下三方面持续地提升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的能力,重点建设“两大项目”,全力打造“三大系统”,完善“四个机制”。

  一是建设更加精密的气象监测体系,努力实现灾害性天气“看得清”。我们将重点建设两个项目:首先实施村村自动雨量(气象)站建设项目,实现全省行政村(社区)雨量监测全覆盖,补齐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汛区的监测空白。其次强化相控阵雷达建设组网,加密珠三角区域布局并向粤东粤西粤北拓展,补齐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监测能力短板。

  二是强化气象预报预警技术支撑,努力实现灾害性天气“报得准”。我们将全力打造三大系统:建设“天聪”系统(气象灾害智能预报系统),加快发展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发展数值天气预报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智能预报技术。建设“御天”系统(智慧防灾系统),强化多尺度灾害性、极端性、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研发行业致灾模型。打造“知天”系统(智慧服务系统),开展个性化、订单式、互动式、全链条的智慧型气象服务。

  三是不断健全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主动响应机制,努力实现灾害性天气“防得好”。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四个机制:强化重点企事业单位防灾主体责任机制,深入落实《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社区、企业在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中的作用。健全预警联动社会响应机制,联合高影响行业制定极端气象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建立基于极端气象灾害天气预警的自动停工、停产、停运机制。推广靶向分区预警机制,不断提升预警信息覆盖面、时效性和精确度。完善公众防灾科普常态化机制,推进气象科普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特别是加强极端气象灾害危险性和防御知识科普宣传。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刚才我们听王厅介绍清远的例子印象很深刻,也很生动,我们有这种精确的预报的体系、精准的预判,同时这个案例里也提到了一个非常强的执行力。我们知道,在自然灾害的防范应对当中“最后一公里”一直也是一个非常难破解的问题,同时也是跟老百姓最为直接相关,我们想了解广东在过去这些年做了哪方面的部署?在未来五年里又会有哪些相应的布局来更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谢谢。

  王中丙:谢谢您的提问。应急管理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城市是高风险,农村是不设防”。您现在提到的是“农村不设防”这个问题,应该说它的危险还是比较大,现在我们信息打通“最后一公里”是一个难题,这是我们应急管理部门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现实的问题。过去这三年多,我们重点是围绕几个方面:

  一是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四个一”全覆盖。全省122个县区、15000多条行政村,我们要求每个镇要有一个应急指挥平台、一个组织机构、一支应急队伍、一个应急仓库,其中组织机构是到村的,指挥平台也是到村的。村和镇又实现“三个联系”,即县联系镇、镇联系村、村联系户。

  二是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十个有”建设要村村有。我们把防灾减灾救灾的基本能力细化成“十个有”,即村村有喇叭、有应急值守、有应急的报警器、有组织机构、有避难场所、有应急照明、有风险地图、有明白卡、有小册子、有宣传栏。全省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十个有”建设已经超过41%,其他的没有做到“十个有”,但也在逐步完善,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全面推进建设。

  三是应急指挥要“村村通”。现在五级指挥只是到镇,没有到村,所以“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完成应急指挥“村村通”建设。一周前我们在梅州召开了现场会,就是推广应急指挥“村村通”。梅州作为山区市能够做到应急指挥“村村通”,省内其他地市也能够做得到。

  四是实施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刚才梁局长已经讲了,首先就是村村雨量站要建起来。第二个是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要建好,同时要在村里面把“一键通”用起来,现在我们的“一键通”是到每一个村具体的村干部,还有民兵骨干,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可以精准的把信息发送到每一个村的村干部,这些都是村里面防灾减灾的硬件建设。

  我相信,通过以上这几方面的建设,会把“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而且在“十四五”会有一个更高的提升。谢谢!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王厅长,您才提到推进航空救援将会是“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请问“十四五”时期,我省在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方面目前最新进展如何?未来将有哪些部署安排?谢谢。

  王中丙:谢谢您的提问。现在我们应急救援力量主要还是体现在地面力量,比如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这是我们国家的主力军,另外还有地方的专业队伍,就是各个市、县、镇,包括森林防火、地质灾害的“三防”等,同时还有分布在各个企业的专业队伍,像危化品专业队伍,省建设集团的“三防”队伍,同时还有广大的志愿者队伍,这是我们的地面队伍。广东省地域大、地形复杂,有山,有平地,也有海,所以在“十四五”期间我们重点发展航空力量的建设。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今年就已经投资10个亿来购买14架直升机,其中9架是用于应急管理。在过去的三年多中,航空应急力量建设为平安广东建设作出了贡献。大家一定还记得在2019年的“12·5佛山高明大火”和2020年“南澳岛的10·23大火”,大火能被有效扑灭,除了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努力组织扑救,大型飞机空中灭火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十四五”期间我们会在省的层面继续把航空力量建设好,我们现在分工就是省一级重点做航空力量的建设,市县重点做地面力量的建设。“十四五”规划也提出构建空地一体的航空救援体系,要形成指挥反应灵敏、功能结构合理、力量规模适度、各方积极参与的应急航空力量体系。提升五种能力:包括快速响应能力、全域覆盖能力、综合救援能力、高效指挥能力、联动保障能力。执行九种任务:包括空中侦察勘测,空中指挥调度,空中消防灭火,空中紧急输送,空中搜寻救助,空中重载吊装,空中应急通信,空中跨区救援,以及其他任务。光有飞机还不行,还必须把地面的设施建设好,所以我们要在“十四五”期间把地面的航空救援指挥中心、中转站、临时起降站都要建好。这里面包括利用现有的机场完善建设12个驻防基地、12个转场基地、112个固定起降点,构建适应多灾种全覆盖的应急救援航空基础设施体系,做到地图上有坐标、地面上有标牌、形象上有标识。我们与南航通航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珠海九洲机场作为“广东省应急救援航空指挥调度中心”。谢谢!

凤凰网记者提问

  凤凰网记者:请问李阳先生,一直以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对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规划》里也提到要“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这一方面我们具体有哪些措施呢?谢谢。

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李阳  

  李阳:谢谢您的提问。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国家队”,接下来五年,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建设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一是根据消防救援实际需求,增加救援力量。我省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城市建成区面积、消防救援出警量均居全国第一。全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缺口较大,基层救援力量长期超负荷运转。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第一是加强专职消防队伍建设。构建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核心骨干,政府专职消防队以及企业专职消防队等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补充的立体化消防救援力量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按有关规定和标准配齐配全专职消防员,经过科学测算和预判,我们制定了到2025年实现专职消防人员占全省总人口比例达到0.4‰的整体目标,新增约17000人。第二是加强乡镇消防力量建设。目前,全省还有359个乡镇未设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十四五”期间,将消除乡镇消防力量空白点,落实“一镇一队”消防力量建设目标。第三是加强村级消防救援力量建设。鼓励行政村建设小型消防救援站,形成就近救援、救早救小力量布局,进一步织密我省救援力量网络。

  二是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及实战需求,优化完善消防救援站点布局,建设区域救援中心。从实际出发,根据相关规定,第一是加强城市消防救援站建设。在全省范围内规划新增391个消防救援站,特别是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规划建设地下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消防救援站。第二是粤港澳大湾区消防救援站提档升级。在消防救援站达标建设的基础上,珠海、惠州各新建1个超大型消防救援站,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各新建1个大型消防救援站,集综合救援基地、培训基地、物资储备基地于一体,发挥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作用。第三是促进消防队站建设均衡发展。通过省财政扶持和地方财政自筹的方式,实施老区苏区消防救援站改建、扩建达标工程,加大老旧队站改造力度,实现“均衡发展、整体提升”。

  三是根据消防救援装备需求,加强装备保障建设。根据各地区域灾害故事故特征,推进消防救援装备提档升级。既要针对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大型城市综合体、石油化工等特殊火灾扑救需要,增加灭火攻坚装备的配备,还要针对洪涝、台风、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救援需求,配齐配强专业队装备,全面提升我省消防装备建设水平。谢谢!

羊城晚报记者提问

  羊城晚报记者:请问王厅长,每次在台风、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天气过程中,我们都能收到一些风险预警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有时候好像不是很准确,特别是突发性的强降雨。请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们的防御工作又该如何应对?谢谢。

  王中丙: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很专业,我如果回答不完整的地方还请省气象局的同志来纠正、补充。

  这些现象我们也观察到了,我想可能是这么两个原因。本身气象精准预报就是一个世界难题,但是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越来越准,我们现在确实看到了这种趋势。第二,由于现在这种极端气候变化多端,比如南海的土台风,以前我们一说土台风在南海形成就会觉得很大,但是今年这两个土台风它都不大。从气象界来讲有两种现象谈论得比较多,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以及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简单来讲就是一种反向天气,即“该热不热,该冷不冷,该雨不雨,该旱不旱”。拉尼娜现象则现象是一种加剧性的极端天气,冷的时候更冷,热的时候更热,旱的时候更旱。我们现在利用各种资料以及专家会商研判这种极端天气可能会比较频繁出现。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第一,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坚持底线思维,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用这种办法来做到防范在早、防范在小、防范在先,尽量减少灾害损失。第二,要不断地完善提升短临预警的能力,短临预警现在看来在广东非常有效,所以要进一步落实强降雨分镇短临预警、分县精细化预报和夜间防范提醒机制。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的村主任李宪永最近跟我说了一句话很实在,他说“我们现在就是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当好群众的保安、做好政府的哨兵,保护好身边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第三,要强化科学会商、精准研判。强预警、强联动、强响应是我们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的一个真实的实践,预警由气象部门、各种专业部门来发布,一旦有预警,我们就要强联动,千万不要发了预警以后部门不联动。谁来联动?应急管理部门牵头联动,进行预判会商,确实该启动响应的我们立即启动响应,要避免出现有预警无响应或弱响应问题出现。第四,要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用我们的操劳一点、辛苦一点、劳累一点来换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多一点,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谢谢!

  主持人邓鸿: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广东大厦对场地的变更(进行消毒杀菌),这段时间发布会比较少,消毒、杀菌工作做的比较到位。接下来两个星期还有相关的发布会,希望你们继续再接再厉。第二,要感谢媒体记者配合粤康码检测以及测体温,因为全国的散发病例还时有增加,我等一下还要到省联防联控指挥部去开会,希望媒体记者和广东大厦的工作人员再接再厉,把消毒杀菌和防范工作做好。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



分享: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