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的要求,高站位、高标准、高水平保障高质量发展
政治上要高站位。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坚决维护核心、紧跟核心的“国之大者”,从讲政治的高度抓好应急管理工作。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保障高质量发展作为广东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把聚焦高质量发展作为强烈共识和重要方法论。
能力上要高标准。组织做好应急管理干部集中轮训工作,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加强一线历练,在安全防范、执法检查、救援处置、事故调查、灾后重建等一线工作中锻炼干部、考察干部、培养干部。
安全上要高水平。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和省65条具体措施,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落实提前避让、主动避让、预防避让的刚性要求,临灾转移做到应转全转、应转真转、应转早转,完善全国全省“一盘棋”应急响应和“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全灾种救援能力和急难险重任务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突出“统”的方法,主动统筹、积极统筹、靠前统筹发展和安全
统筹推进危化品、非煤矿山、工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协调推进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水上交通、自建房、城镇燃气、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
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开展全省防汛备汛大检查,打好局地强降雨、“龙舟水”、强台风防御“三场战役”,协调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安全整治,持续开展“五清”“猎火”行动,加强输配电设施等重点部位火灾隐患治理。
统筹攻坚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开展村级工业园安全专项整治,推动村级工业园全面实现园区管理单位和企业主体责任“双落实”。严格执行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和动火作业“三个一律”。推广外包单位同体系、同标准、同要求、同对待的“四同”管理模式。
培育“新”的动力,新制度、新技术、新措施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应急管理新动力。建好用好联创中心、智慧应急研究基地,开展“场景孪生”重点攻关,对重点的危化品仓库、雨窝区等进行数字化还原,持续强化应急通信,全面解决三断、过载、窄带传输三大场景的通信问题。修订《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要创新建立综合监管执法模式,推广并完善互联网+监管执法。
坚持协调发展取得改革攻坚新成效。建立省应急管理厅联系重点县、市应急管理局联系重点镇的对口帮扶机制,全面推广镇街应急管理“四个整合”经验,不断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责任制考核“指挥棒”作用,着力深化应急改革、建强应急队伍、提升应急能力,实现省市县镇应急管理工作协调推进。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源头治理新进展。进一步健全重大工程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制度、部门联审联查机制,持续开展重点县和重点园区专家指导服务,深化非煤矿山源头治理,进一步加强村镇工业园安全监管,对涉及粉尘爆炸作业、使用危化品、液氨制冷、有限空间、劳动密集和新型储能设备等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从源头上把好安全准入关。
坚持开放发展实现对外合作新突破。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合作,举办粤港澳安全知识竞赛,健全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通关口岸、城市生命线保障等跨境重点设施突发事件处置联动机制。
坚持共享发展保障群众安全感新提升。统筹实施《广东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工程项目,协调推进大湾区堤防巩固提升工程以及东江、北江、韩江、鉴江干流整治工程,全面落实全省雨窝区428个行政村自动雨量(气象)站建设,加快推进13个省级安全发展试点城市建设,扎实推进防灾减灾特色镇村建设,不断提升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着眼“深”的突破,深化机制、深度融合、深层攻坚持续推进应急管理改革
深化协作机制。研究修订省安委会及其办公室工作规则,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监察协调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接地气的安全检查模式,打造永不停歇的“别动队”。
深化森防改革。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形势下森林防灭火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森林防灭火工作在责任制考核中的比重,开展森林火灾政府调查评估工作,大力发展以水灭火,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自然、生物相融合的综合阻隔系统建设,为“绿美广东”建设开局起步提供坚实保障。
抢抓“大”的机遇,大格局、大视野、大担当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
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加快推进广东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制定现场指挥部开设工作指引,配发应急指挥帐篷和保障装备,提升突发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向村一级延伸,推动实现应急指挥网络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贯通。发挥各级应急办的综合统筹作用,建立各成员单位参加的指挥体系,健全涵盖安全生产各行业、自然灾害全灾种、公共安全各领域的专项指挥体系。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全力推进粤北(韶关)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要加强航空救援基地、直升机起降点、取水点等应急航空保障“1+10+N”体系建设,构建空地一体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10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有针对性地打造工程抢险专业队伍。
完善物资保障体系。出台县镇村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分类指引,积极推进省市共建应急物资仓库,加快建设全省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完善省、市、县、镇贯通的应急物资综合管理平台,优化应急物资调度运输机制。
完善“一网统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网统管”信息化平台,健全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加快建立危险源、风险点的安全生产智能监控系统。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运用,构建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系统评估等新型能力体系。持续深化“应急一键通”推广运用。
完善公共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职责清单、年度工作清单,及时公布三防行政责任人,落实森林防灭火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落实部门“三个必须”责任,依法精准采取执法措施,以严格执法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着力构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预防、随时能应急”的群防群控机制,筑牢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