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气象灾害风险综合普查工作启动以来近两年的时间,重庆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原则,陆续完成了暴雨、低温、干旱、雪灾、大风、冰雹、雷电等8种主要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调查,正在全力推进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指导各区县气象局形成“三报告一图集”(即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气象灾害实地调查报告和评估与区划图集)和一系列“制度规范”等普查成果,为重庆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并在实际应用中初显成效。
试点探路 锻造质量提升“排头兵”
“推动天气预报转变为灾害预警,未来不仅可以告诉大家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而且还可以告知大家这样的天气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哪些地方致灾的风险大,需要重点防范。”在2021年重庆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新闻发布会上,市气象防办主任、市气象局副局长杨智如是介绍。
此后,市局多次组织召开全市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推进会,要求把气象灾害风险普查作为气象防灾减灾的基础工作全力推进。
历经近一年的时间,市局以巴南区、合川区为“探路石”,实现“空间、灾种、风险要素、行政层级、涉灾部门”5方面全覆盖,完成了8种主要气象灾害的普查。在巴南,气象部门编制了全区气象灾害人口、经济、农业风险区划图52幅,基于1978-2020年重庆3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积累数据比对分析,根据预估的暴雨致灾因子危险性划分出易灾等级点,同时在已确定的气象灾害易发区和风险点、农业园区、3A级及以上自然风景旅游景区开展历史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以便后续根据天气实况及需求,实现预报预警信息的精准发布。
目前,巴南区、合川区实地调查数据成果已全部接入重庆市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有了成功经验,全市大部分区县的风险普查工作得以全面快速推进,全市实地调查数据成果不断充实。
攻坚克难 提升预警信息“精准度”
暴雨历来是重庆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硬骨头”之一,尤其汛期,暴雨发生率高、影响大、危害重。重庆市局充分运用风险普查成果大胆探索,在实践中将“硬骨头”转变为“硬实力”。
通过采用国家气候中心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市局利用普查收集的人口、经济、农业等数据计算承灾体评估指标,基于24小时网格预报产品预估暴雨致灾因子危险性,构建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风险矩阵,形成以镇街为单元的未来24小时暴雨灾害风险预评估模型。同时结合暴雨灾害风险预评估和历史气象灾情,建立起精细到区县的暴雨灾害风险预警业务。
今年5月8日至9日强降雨过程中,市局统一调度指挥,精密监测精准预报,通过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处于淹没影响划分范围内巴南区的公众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截至5月10日11时,巴南区预警短信累计覆盖人次18.3万,切实发挥预警信息“早、准、快、广、实”特点,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原本难以捉摸的暴雨被精准“拿捏”,背后正是得益于气象部门在普查成果基础上,根据实地勘察数据进行水文模型参数率定,对重现期降水开展淹没模拟,建立起不同重现期降水模拟的场景库,自动匹配预报降水与场景库中对应的淹没范围,最终实现灾害预警信息向暴雨影响范围内群众精准发布。
“自选”出彩 织牢城市防灾“兜底网”
重庆作为山地城市,地形起伏大,短时强降雨导致地面径流速度快,内涝风险高。在做实“规定动作”的同时,市局选准“自选动作”,针对城市内涝灾害易发点,研发了城市内涝监测预警联动系统。
以沙坪坝区为例,该系统通过整理分析当地气象灾害历史数据,研判出具体位置的准确致灾阈值,利用气象降雨监测和电子水尺监测的实时积水深度以及视频监控智能水体技术,形成以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为引导、实时积水监测为基础、交通引导屏和交通信号灯为载体、靶向短信发送为渠道的整套预警体系。
今年6月23日,沙坪坝区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仅20分钟,南开下穿道隧道积水深度便超过30厘米警戒线,但与往年不同的是,新增设的道路积水预警监测装置显示屏亮起红灯发出预警信息,辖区交巡警及时赶往现场疏导管控,南开下穿道没有出现往年多车被淹,多人被困的情况,成功实现了下穿道严重积水交通安全隐患预警和处置工作。
沙坪坝城市内涝监测预警联动系统作为全国首个内涝监测信息实时联动系统,自今年5月正式启用以来,以南开下穿道为试点完成了首战告捷,这一“黑科技”不断完善后,将会陆续投入到全市其他内涝隐患点使用,源源不断为城市气象服务注入智慧力量,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