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 经验分享

【安徽】安徽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在业务、决策和专业服务中显成效

信息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时间:2022-07-28
作者:
字体:

  同样量级的暴雨,在安徽城市和农村造成的灾害不一样;同样量级的大雪,给皖北平原和皖南山区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从预报天气到预报影响,需要的是对灾害风险的详尽调查。

  截至今年6月底,依托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系统,安徽气象部门已填报18万余条调查数据、2000余份图件成果,建立了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完成试点县(区)的普查工作以及全省各灾种致灾危险性评估图件绘制,组织开展县区报告初稿编写,启动全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让气象灾害更可预估。

  细化普查技术 提升普查效率

  安徽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主要针对境内的暴雨、干旱、台风、高温、低温、冰雹、大风、雷电、雪灾共9种气象灾害,开展致灾因子调查、危险性评估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在全国技术规范框架下,安徽省气象局从该省气象灾害特点和实际服务需求出发,细化普查技术,最终编制完成9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技术细则,并通过专家评审,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风险普查技术体系。

  “我们将全省划分为9个片区,由9个灾种负责人+片区所在市局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普查工作。”安徽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技术组组长、省气候中心总工程师田红介绍。

  针对暴雨、台风、大风等气象灾害,安徽省气象局采用国家站+区域站资料开展致灾危险性评估,提高了空间精细化程度,还原众多乡镇观测数据的“本来面目”,为开展精细化的风险普查奠定数据基础。针对稀缺的冰雹数据,省气象局收集气象灾害大典、气象灾害年鉴等多源数据,通过定量转换冰雹直径的方法,将冰雹记录“扩容”至2187条,达到原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记录的2.6倍。

  田红介绍,省气象局还对区域气象观测站资料进行了“机器+人工”的双质控,并在地理孕灾环境分析等方面进行细化完善,形成了具有安徽特色的技术体系和系统性成果。

  边普查边应用 服务成效初显

  今年1月下旬和2月上旬,安徽出现较大范围降雪过程,省气象局根据预报意见,结合雪灾风险普查结果,判断出大别山区、沿江及江南北部地区积雪深度大、致灾危险性较高。省气象局在此基础上制作决策服务材料,及时提供给全省雪灾防御调度部署会,为春运交通安全提供了气象保障。

  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工作思路,安徽省气象局在业务、决策服务及专业服务中大力推广成果应用,普查效益初显——部分普查数据已录入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平台;致灾危险性分布图为《安徽省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方案》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并在经济开发区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安徽省重大气象灾害调查的报告编制工作中得到应用。在2021年台风“烟花”应对过程中,省气象局利用普查成果,改进台风风雨强度综合评估技术,开展精细化到乡镇的洪涝风险预估和服务,为政府部门防汛救灾提供保障。

  未来,安徽省气象局将强化普查成果在风险预警、风险评估、重点行业灾害影响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探索建立多类型、多形式的普查成果应用体系,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灾害防御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分享: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