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 经验分享

广东将多项重点普查成果应用到防灾减灾工作中 应对风险早研判早识别早预警早转移

信息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时间:2023-03-18
作者:
字体:

  自第一次全国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广东省利用60多年的气象观测体系优势,对气候数据进行详细调查,建立普查成果应用机制,将多项重点普查成果应用到防灾减灾工作中,为科学决策、及时预警提供坚实支撑。

  实现暴雨危险性链式监测

  客观的调查结果离不开准确的观测数据。暴雨一直是广东省防汛工作的痛点。该省依据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异常极值样本的特点,以保护极值为原则,自主研发“逐步宽容,迭代判断”的小时降水量空间一致性质量控制算法,这套算法可在72小时完成广东全省3000多个区域自动站近19年的小时降水资料汇总。该算法应用到实时业务保障中,运用该算法,仅需约60秒即可完成全省区域自动站过去6小时的降水量数据质量控制,充分保障了实时气象业务服务对“数据好用、快速准确”的需求。

  通过调查分析全省3000多个气象站雨量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广东省建立了覆盖所有站点的各历时强降水极值数据集,构建起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价指标和强度指数,建立区域性暴雨过程数据集,实现多类型暴雨灾害普查成果的定量输出。强降水历史极值查询统计系统仅需2分钟便可完成全省各站点强降水极值数据集的更新。

  2022年5月10日至13日,该省出现持续4天的大范围降雨过程,多地降雨量破纪录。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指数显示,此次降雨过程强度达到自2003年以来5月同期第一强度、前汛期第六强度。正是有了更准确客观的极端强降水信息及强降雨过程各项量化指标,广东省各级政府才能在决策中作出更加科学的判断,及时采取措施。

  开展定点影响预报服务

  依托暴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和技术,结合相关地理信息数据,该省对城市、山区、乡村等不同地区极端强降水进行智能频率风险分析,建立全省1675个镇街的9个降水历时不同重现期的极端强降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该省建立精细至乡镇不同历时、不同风险等级的暴雨致灾临界阈值,形成“广东暴雨致灾阈值一张图”,基本实现了短时极端强降水及可能引发次生灾害风险的早研判早识别、早预警早转移,让人“一看就懂、一看就明”。

  结合地域性强降水频发的特点,考虑地形影响及下垫面成灾条件,广东省遴选出30个易发极端强降水的“雨窝”点,形成“雨窝”数据集,判识了暴雨灾害高敏感区和高影响区;利用强降水回波跟踪及双偏振雷达QPE技术、“雨窝”点短临预报智能工具箱,以及多项数值模式关键技术,针对“雨窝”风险隐患点开展定点影响预报服务,为气象预警预报、防灾减灾、精准研判、精准调度、精准指挥提供智慧解决方案。

  提升气象服务各行业能力

  依托暴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该省对原有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乡内涝、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进行完善和升级。基于广州市暴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编制广州长历时暴雨强度公式,制定了《广州内涝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及防御指引》,进一步优化城市内涝阈值模型、全分布式水动力模型、人工智能模型,升级广州市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为城市内涝隐患点和排涝片区的精细化内涝气象风险预警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根据水务部门监测,2022年5月10日至13日的暴雨过程导致广州市共出现48个内涝点,广州市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提前0.5小时至1小时预警了41个内涝点,命中率85.4%。

  该省气象部门根据普查数据绘制了深圳市“气象灾害风险一张图”,通过与其他部门单位共享风险隐患清单,支撑对风险隐患点的定点影响预报服务。在气象巨灾保险指数方面,该省通过融入普查成果,使气象灾损指数和承灾体脆弱性曲线更加精准,巨灾承灾指数更加科学合理。

  下一步,该省将继续深化风险普查成果应用,进一步发挥大数据优势,深入挖掘各类普查数据的价值,促进各行业深度融合。

分享: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