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利用普查成果,充分释放数据生命力,天津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普查办)在编制实施方案时,就着手部署普查成果应用研究工作,探索将普查成果与防灾减灾救灾、完善社会综合治理、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等深度融合。
四方面应用普查成果
助力社会治理公共服务
此前,天津市出台“1+3+11”模式实施方案中的《普查数据与成果应用实施细则》,梳理了43个成果应用方向。2021年11月3日,天津市普查办印发《关于做好我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区、各部门单位实施一批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普查成果应用项目,初步形成40余个成果应用典型案例。
在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方面,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利用调查数据,常态化实施蓟州区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网格化监测与预警建设,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三级四层”监测网络和地质灾害巡查监测信息平台,实现地质灾害隐患动态监测和防范工作全覆盖。该市水务局摸清各项水利工程的隐患底数,建立隐患档案,为支撑防洪减灾决策提供主要依据。该市地震局依托普查成果,研发震灾风险防治技术服务平台,对地震风险源在哪里、地震风险有多紧迫、目标场地地震烈度有多强、如何防范化解风险等热点问题进行解答。该市气象局研发“天津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模块,为气象灾害及风险预报预警服务提供决策支撑和科学依据。
在指导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方面,天津市水务局利用普查掌握的蓄滞洪区内人口、农田、设施等最新数据,修订天津市中小洪水调度预案。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将地质灾害普查成果应用于《天津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25年)》的编制。该市气象局将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纳入《天津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工程建设。
在推动社会综合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天津市气象局根据道路遭受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水平及多灾种风险区划图,为交通运营管理部门提供精细化风险预报、预警产品,提升道路交通防灾能力。2021年2月12日至13日,天津出现暴雪天气,该市气象局发布8期交通专题气象服务产品,根据普查形成的全市道路空间位置分布情况,结合降雪量、积雪深度等进行实时预报。有关部门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提前部署融雪除冰人员、物资和设备,尽最大努力排除安全隐患。交管部门依据气象信息加强研判,提前封闭多条高速公路,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明确导向和目标
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在“全灾种、大应急”理念指导下,天津市以城市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国土空间规划为导向,以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提高综合减灾效益为目标,采用“3S”技术手段,从安全性、有效性、可达性、平等性四方面构建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从防灾避难角度,建立基于入口和道路网络的避难服务域分析方法,并对服务域内最短避难疏散路线进行模拟分析。依据区位—配置理论,借助GIS网络分析技术,建立新增应急避难场所优化选址模型与算法,进而优化不同防灾单元内应急避难场所布局。
截至目前,天津市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43处,以和平区为例,53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同时容纳40万人在一天内紧急避险,2处固定避难场所可容纳10476人,提供30天内紧急避险、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服务。
各区积极探索创新
聚焦数据成果转化
天津市各区积极将普查成果运用到实际中。静海区依据普查成果,拟通过人工空间分析建立“三高一低”承灾体目录清单,从周边应急救援力量、应急避难场所和转移路线分析等方面,为灾害防控与救助提供辅助决策支撑。东丽区基于房屋和市政设施调查成果,计划开发GIS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城市CIM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城市建筑监测信息化管理水平。宝坻区探索将房屋及建筑调查信息与公安系统相对接,形成用于户籍、刑侦等信息化管理第一版地理信息数据源。(张殿生 王晓峰 侯成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