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重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脆弱性也更加凸显。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近三年来,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组织制定了统一的技术规范、统一的调查底图、统一的工作流程、统一的数据格式,再分行业部门组织全国培训、研发调查数据质检软件、组织调查、开展调查数据质检。
图为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围绕风险普查工作作特邀报告
此次普查共联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应急管理、气象、林业和草原、地震等19个部门力量,组织全国近500万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参与,覆盖了全国所有乡镇、社区以及千分之七的家庭,全面获取全国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6大类23种灾害致灾要素数据,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数据,以及3大类16种综合减灾能力数据。此外,还对历史灾害、重点隐患、主要灾害风险和全国灾害综合风险进行调查、评估和区划。以气象部门为例,共投入1.14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暴雨、干旱、台风、高温、低温、大风、冰雹、雪灾、雷电、沙尘暴等10种气象灾害共664万余条致灾因子危险性数据调查。
三年来,本着“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多部门制修订109项评估与区划类技术规范,解决了长期形成的各部门技术规范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研发了6大类软件平台,统一普查工具,实现普查数据全国统一汇交和横向汇交,进一步推进相关行业的数据共享共用;构建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实现“一张图”综合集成。
此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还实现了三个首次,即第一次实现自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等全链条式普查,第一次实现致灾部门数据和承灾体部门数据有机融合,第一次实现在统一技术体系下开展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